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走到心坎儿里的群众路线
2014-10-09 15:03:00

  9月初的一天,吃过早饭在单位门口溜达,发现门口停着一辆环卫车,一位环卫大哥在埋头吃东西,他穿着一套橘黄色工作服,戴着一个鸭舌帽。

  最近北京下雨频繁,入秋,天气显得微凉,不过空气倒是清新的很。

  因为负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方面的工作,我经常会浏览各个部门结合群众路线活动发布的信息。记得前一度时间在网上看到朝阳区环卫中心一条“走基层 破难题 将好事做到职工心坎里”的信息,印象颇为深刻。信息里说环卫中心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环卫职工的“硬骨头”——1600名一线环卫职工的早餐问题。由于工作的时限性和特殊性,凌晨4、5点钟就开始忙碌的环卫工人往往一个馒头、两口冷水就匆匆出门,很难按时吃上一顿可口卫生的早餐,而且很多环卫工人年龄偏大,长期下去,他们的身体肯定会受到影响。环卫中心的领导知道此事后多次深入基层场队,与干路清扫工、垃圾清运司机、车间修理工面对面谈心、交流,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疾苦需求。

  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穿衣的事情。饭吃好了才有力气干活,衣服穿暖了才会带着好心情工作。

  过了没多久,环卫中心又发布了一条“听民意 办实事”的信息,这次环卫中心广泛听取职工需求,征集职工建议,对职工工作服从功能性、舒适度、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改良,在设计中加入了更多“环卫化”“实用性”的思考。根据工作环境和季节变化的特点定制专业工作服装,如提高面料含棉量保障衣服透气舒适,加大口袋设计方便携随身物品,加厚肩部衣料以防磨损,增加领口纽扣防灌风……,这小小的一件工作服饱含着多少趟走访,多少回谈心,多少次试穿,又有多少的关心与关爱,我想,环卫工人比谁的心里都明白,那点滴的变化自是最有力的声音。

  两条政务信息,没有枯燥的数据罗列,也没有“高大上”模板般的夸张与升华。它朴实、有力量,在细微处感染人、影响人。

  被信息打动是一回事儿,见到此情此景时便有了验证的冲动。于是,走近大哥,寒暄几句,发现大哥吃的是馒头和一包榨菜。

  “大哥,吃早饭呢?”我问到。

  “嗯,可不么”,大哥带着一口东北口音笑着说。

  “是自己买的早饭还是咱们单位给送的啊”。我开始寻找答案。

  “哪是自己买的啊,现在各个点都有送饭的,拿来的时候热腾腾的”。大哥的语气既坚定又自豪。

  “哦,那可真好,有粥喝吗?”我继续穷追不舍。

  “有,豆浆,粥都有,一盒一盒装好的”。大哥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真好,听说你们还做了新衣服呢”。

  “嘿嘿,衣服都已经发下来了,质量比过去的更好了”。

  简短的聊天,大哥的幸福满足无以言表,我也觉得开心快乐。

  当电脑前的信息变成了眼前环卫大哥可口的饭菜、知足的表情,我知道,群众路线不是走形式,而是一件件具体的实事,这每一件实事都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就像这位环卫大哥,如果他吃不好,穿不暖,一旦身体出了问题,顶梁柱倒下了,家里的老老小小怎么办呢?

  走群众路线,群众最怕一阵风,他们希望看到转变,尤其是像环卫中心这样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的案例,更是值得我们推广学习。一顿早餐、一件衣服,暖胃暖心。这才是真正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改作风的坚定决心与下基层的真诚态度。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参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听到了基层不同的声音,了解了群众各种各样的诉求,同时,也看到基层工作人员在不断的改进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由强势变柔软,由拖沓推脱变立行立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惊喜。(北京高碑店乡大学生村官 史娅茹)

来源: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作者:史娅茹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