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老村官”传经 “新村官”解渴
2014-09-19 10:24:00

编者按

  眼下,今年新聘的村官已陆续上岗,如何帮助他们迅速度过“适应期”?江苏省南京市雨 花台区最近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结对会”,邀请往届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由于是同龄人,又有着相似的经历,新村官们普遍感到“解渴、过瘾”。为此,本报 摘登几位“老村官”的感悟,希冀对新聘村官尽快找准定位、进入角色有所裨益。

  学会走路是第一步

   

  魏 薇(雨花台区板桥街道三山社区党总支委员、主任助理):我是2012届的村官。同济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的我,当初很是心高气傲,觉得研究国际政治的,搞定村官这点小活还不是小菜一碟嘛。但到社区之后,现实与想象大相径庭。

  通过观察村干部们的一言一行,我悟出了一个小诀窍:要当好村官,学会走路是第一步。因为开展工作,必须掌握民情,而练就一双硬脚板,则是掌握民情的必备 技能。别小看一次次侃大山式的走访,看上去简简单单,如果用心去做,就能及时了解社情、民情,就能及时发现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寻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和 着力点,小走访蕴藏着大智慧。

  如今,村干部和群众已经从我的脚步声中,听出了我工作状态的变化。有村民跟我说:刚到村的时候,听到你走 路是很轻快有力的“哒哒哒”声,后来逐渐有了疲倦感,变成有气无力的“哒——哒——哒”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如今又重新接足了“地气”,转变成“哒哒 哒”的声音了。

  开辟一块试验田

   

  潘 敢(雨花台区板桥街道孙家社区主任助理):我是2013年到村的。我发现,在农村光跟农民叔叔阿姨同吃同劳动,光相互了解熟悉远远不够,关键是要给他们带来实惠,最直接的手段是创业富民。只有带领群众富了,他们才真正信服你。

  在入户走访中,我从村民口中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板桥街道有个板桥农业生态园,园内有块几亩地的边角地因为派不上大用场,多年以来长满杂草。于是, 我向领导提出“开辟一片试验田”的想法,得到了支持后,四处拜师学艺,了解一些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起初,请不起工人,我就从老乡家里借来农具,自 己除草、开荒,整出了一亩地的试验田,种下了第一批“盆景书法”,就是把一棵主干直径两三厘米的火棘树,经过缠绕、扭曲,“书写”出一个一米多高的字。这 种“新鲜玩意”可把“见过世面”的村民们给深深吸引了。

  紧接着,我又种下了保健型蔬菜“黄秋葵”,发展势头非常不错,由此我也赢得了群众认可。随着一个个新品种试验成功,我注册了一家农业发展公司,自己主攻技术引进和市场推广,带动周边村民一同创业。我相信,创业富民的愿望不久即将实现。
 

  党员活动“一招鲜”

   

  吴雪枝(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岱善润福城社区筹备组工青妇组组长):我们社区有200多个党员,其中60%以上是老人,居住分散、年龄偏大,其中还有很多老党员行动不便,过去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活动很难。于是,我就思考:“三会一课”究竟该怎么搞?

  我利用社区一间闲置的房间,牵头建起了社区“党群之家”。为了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我推出了“小学分、大课堂”的学习激励理念,以“上课”的形式定期开 展党组织活动,规定每个党员每个月至少“上课”两次,上课要签到,早退要请假,按照签到率和课堂内容评定学分,以党小组为单位互相监督。每个月上课20次 以上的党员,将表彰为“月度之星”,还可以入围“季度之星”、年度优秀党员的评比。而当月没达到最低标准“2个学分”的党员,确实有行动不便等特殊情况 的,我就采取上门授课的方式,为其私人定制,补足学习内容。那些无故旷课的,将公布名单。

  这种奖惩分明的办法,调动了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当然,我们对课程的安排也不断调整,尽量贴近基层实际,大家慢慢感受到学习有用,逐渐从被动参加转变成主动参与了。

“党群之家”地方小,座位不够,我们及时搬上几个凳子;有老党员忘戴老花镜,我就上网买了几副眼镜备着;看天气预报可能要下雨,我就多备一些伞……其实,做村官工作,能从群众角度多想那么一点点,事情就好办许多了。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王晓强 陆松林 聂伟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