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民族村的发展梦
2014-09-15 14:37:00

  2012年1月,作为自治区第四批大学生村官,我被分配到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前山乡白雄村任村书记助理一职。

  白雄村是一个边境地区的民族聚集村,白雄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0公里,总面积580平方公里,最高海波3962.9米,最低792米。气候属于大陆性高寒气候,冬春寒冷,夏暖秋凉。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积雪最大深度60厘米,无霜期 60~80天,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日照时数2500小时。年平均风速3.7米/秒。年平均蒸发量2000毫米。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牲畜养殖、劳务输出,2013年人均收入10700元。

  任职期间,利用工作便利,我对我所服务的白雄村进行了调研。

  一、边境地区的稳定是发展的第一要务。

  白雄村是民族聚集村。通过史志翻阅和走访调研,我了解到,这里常年以来社会大局稳定,民族关系和谐。即便是在7.5事件的紧张时期,这里的社会依旧团结稳定,未发生一起治安事件。村内有1座清真寺,是乡党委书记的联系点,每个星期乡干部都定期下到村里和宗教人士谈心谈话,帮助解决清真寺修缮等实际问题,和宗教人士关系十分融洽。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思安定、盼发展越来越在村民中达成共识。

  二、边境地区只有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白雄村地处高寒地带,资源贫瘠,环境恶略,基础设施薄弱,全村以传统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牧民增收乏力。

  截止2013年底,全村现有总人口359户1252人,其中:哈族1240人,汉族12人,按地区2600元的扶贫标准,在册低收入贫困户95户379人;富余劳动力184人,其中:需长期务工劳动力76人、短期务工劳动力108人。全村以传统牧业为主,草场面积35万亩,年末牲畜存栏22584头(只),其中:马356匹,牛650头,骆驼232峰,羊21301只。

  通过长期的调研走访,以及实地的工作感受,我认为影响白雄村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条件制约:处高寒地带,冬长夏短,气候条件不易发展种植;全村缺水、少矿、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无先天经济发展优势,后续发展能力较弱。

  2、经济条件制约:全村无集体经济,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3、整体素质的制约:受历史、地理、环境、民俗的影响,这里大多数具备劳动能力的牧民生活区域相对闭塞、思想相对保守、知识储备较弱、增收技能薄弱、双语能力不强,接受新事物、新技能能力较弱。主体素质直接影响到新牧区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白雄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实践经验及总结

  2013年,白雄村被地区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村,按照自治区九通、九有、九能标准,总投资2310.1万元圆满完成了安居富民工程、通暖建设、庭院经济、棚圈建设、办公用房建设、惠农超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增收产业项目建设11项。通过一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项目扶贫,提升牧区综合服务能力

  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之初,白雄村牧民居住环境差,道路黑色化为零,村级阵地建设严重缺失,给牧民出行、就医等方面带来极度不便,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使得示范村牧区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根本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为全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及调整创造了良好环境,呈现出一片村容整洁、阵地牢固、设施完善、产业提升、村风文明的新牧区场景。

  (二)产业扶贫,夯实发展后劲

  以“产业扶贫”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后续发展乏力难题。一是将牧业经济由粗犷式发展向集约化转型。以安居富民综合区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舍饲圈”养集约化养殖,走产业化、集约化道路。二是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无缝对接与参与帮扶的各大企业达成用工协议,完成76余名适龄青年由牧民乡产业工人的转变,同时深挖劳务输出潜力。据统计,2013年白雄村富余劳动力184人,以通过企业帮扶、创业帮扶、培训帮扶、食用菌种植等途径全部实现转移。三是积极推广食用菌种植,推进规模化生产。四是积极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并壮大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的专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已成立牧区专业合作社1个,发展会员23名。

  (三)智力扶贫,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积极培养新型牧民,按照培养“懂技术、会管理、有文化”的新型牧民要求,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使他们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强群众的致富能力。主要开展“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一户一工人”职业技能培训、畜牧防疫培训和创业培训四类培训。针对年龄在16---35岁的劳动力,以“订单”和定向输出的方式开展培训;对年龄在36岁---45岁,有就业意愿人员,进行电工、电焊、司乘驾驶等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2013年,白雄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场次,参训人数达500余人次。

  四、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让白雄村旧貌换了新颜。虽然新区已建成但后续工作仍然紧迫与严峻。

  (一)加强新区后续管理工作

  通过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来规范村民;通过各类宣传来熏陶村民;通过典型带动和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来引导村民;通过不断加强教育来规范村民;通过必要的“竞争”来调动村民积极性,做好后续牧民庭院内建筑归类归位,划分牧户清洁区,加强村容村貌治理力度,彻底杜绝新区内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堆、牲畜乱跑,等“脏、乱、差”问题,不断引导牧民增强健康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新牧民。

  (二)为新区打造持续产业增收点

  让村民增收致富是党委、政府服务牧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结合乡情,开展“双语”培训和各项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牧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同时,增加产业项目基础投入,加强旅游开发力度,培育适合自身的龙头性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牧民增收建立稳定的支撑点。

  (三)丰富牧区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村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将文化阵地打造成牧民提升素质的平台、宣传政策的窗口、丰富牧区文化生活的载体,对外展示的一道亮丽风景;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等的评比活动及“羊秀才”“土专家”等牧区能人、致富能手等的典型宣传,带动引导牧民积极参与到美好家园的建设中来,展示新牧区的新精神、新风貌。

  总之,近年以来白雄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关心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牧民思想观念的解放、生活习惯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依旧非常严峻,亟待我们进一步解决。( 新疆伊吾县前山乡白雄村大学生村官 马飞龙)

来源: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作者:马飞龙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