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3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涯已渐近尾声,以前总在各大媒体学习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秀典型,总也投以羡慕和佩服的眼光。在“村官”生涯的3年时间里,一直跃跃欲试,最后我尝试着发展特色产业,谈不上创业,算是找个机会,更深层次的理解农村、农民,也给自己增加一种体验、增补一片空白。
发展旅游业中的机遇
石柱县黄水夏季旅游“井喷”式发展,夏季避暑旅客上万,石家乡与黄水镇唇齿相依,S302省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但是由于黄水消夏旅游速度发展,服务旅游业的现代农业发展还没有跟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为了填补黄水片区旅游休闲体验式农业发展的空白,石家乡人民政府政府在S302省道沿线黄龙村毛坪组打造了一个特色瓜果采摘园,规划种植金色西瓜50亩。诚然,出于人的本性,人在接受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最初都有排斥心理,当地群众坚持种植传统产业,不愿种植金色西瓜。鉴此,我与该村一位贫困户合作,算是带头在采摘园种植金西瓜10.5亩。
劲头十足地参与
地处海拔1000米高山区的4月,微风中还带着些许凉意,我与合作伙伴一起迈出了种植西瓜的第一步(育苗),苗床集中育苗,看似简单,其中学问甚多。首先平苗床,要点:一是苗床要平,二是床两边要掏两条排水沟,三是在苗床撒放杀菌杀虫剂;其次是和泥,要点:一是不要地表面泥,二是在掏松的泥土里施农家肥(家禽的粪便);三是将泥和柔和;然后用机器打肥球,要点:机器每打一次占一点柴灰,既可以提高打肥球的速度,也可以让打出的肥球便于拿放;再者就是播种,一个肥球放一颗种子;放好种子后就是铺盖泥,要点:盖泥最好取自树木里的泥土,一是土壤肥沃,二是土壤松软,不容易压倒新芽;铺好盖泥后,在表面施一次农家肥,不宜施太多,把盖打湿即可;最后盖上薄膜。后来了解到,做这一切都是围绕种子发芽的三个要素即:无光、温度、温度。
西瓜种育好后,我们便在地里做瓜苗移栽前期工作,微耕机松土、掏箱、铺地膜、打窝、窝施肥等等一系列工序。
历时35天,集中育苗的西瓜苗长势良好,多数长出了3-4片新芽,6月初将西瓜苗移栽到地里,一天一观察,期待西瓜快速成长。
烈日酷暑下地坚持
许是上天的考验,今年的6月阴雨连绵,西瓜生长速度缓慢,然而7月却是连续好晴,在西瓜挂果的关键时期没有雨水,强光的照射使得西瓜早熟且个头小,而瓜地里杂草长势倒好,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西瓜需要管理时,我的合作伙伴由于家庭原因,无法抽身。看着西瓜地里长得绿油油的野草几乎将西瓜湮没,想想自己种西瓜的初衷,我从内心告诉自己,无论多辛苦,我都要把这些西瓜好好打理出来。7月骄阳似火,顾不得什么晒黑,也顾不得室外的高温,一套迷彩服着身,在地里除草、打岔藤(为了让西瓜长势好,一株西瓜留3根藤)一干就是一整天,顾不得身上的疲倦,只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秋风送爽中的喜与忧
8月上旬,看着金灿灿的满地西瓜,收获的欣喜涌上心头,西瓜终于成熟了,正好赶上了旅游旺季,我与合作伙伴一起到黄水旅游景区卖西瓜。还记得第一次卖西瓜时,站在路边,好害怕遇见熟人,“买西瓜、买西瓜”的吆喝声好难从口中喊出,但是看看合作伙伴毫无顾虑地吆喝着,忙碌着卖西瓜,我把所有的顾虑地抛之脑后,融入其中。从最初的羞涩到最后大声地吆喝,我感觉到那是对自己的最大挑战,内心处对职业身份的偏见似乎已经释然,这个过程中,似乎也有一个放下身段的过程。卖西瓜的每一天都很辛苦,吆喝、顾客的挑剔、城管的管制……。一天下来,声音嘶哑,拖着疲倦的身体倒床即睡,我似乎也理解了农民的不易。
随着酷暑的离去,西瓜产业发展也接进了尾声,短短5个月,我亲身经历农事,体验了农民种庄稼的酸甜苦辣,理解了群众为什么守着传统产业发展、怕冒险,更深刻地领悟了“换位思考与沟通”。
值得欣慰的是,由于今年采摘园发展特色西瓜产业效果较好,县上相关部门拨款50万元,修建采了摘园生产便道3公里、人行便道2公里、蓄水池1个等基础设施,为采摘园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重庆市石柱县石家乡安桥村支书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