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是农村这片土地滋养了我
2014-06-19 16:12:00

  2012年9月,在外工作三年的我,因为回乡就业的需要和一次偶然的考试,选择了“村官”这个职业。在一年多的基层工作中,我经历了一份新职业的兴奋期、努力期、困惑期、挣扎期和坚定期,完成了自我蜕变,吸收了农村这片土地丰厚的“营养”,实现了自我成长。 

  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夯实了政策理论基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惠民政策,帮助村民办理好新农保就成为我刚入职时一项重要的任务。上岗伊始,我就遇到几位群众反映他们虽年满六十却未领取到新农保养老金,我在详细了解情况并查询之后,才发现这几位老人不符合免费领取的年龄,需要缴纳相关费用。经过我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帮助办好缴费手续,这才消除了他们对于镇村干部工作失职的误会。群众满意而归的笑容和亲切感谢的话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坚定了我对于热忱服务和专业讲解的信心。我意识到只有先熟悉各项惠民政策,才能更好地为群众答疑解惑、更快地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因此,每次群众问询并提出需要帮忙办理的事务,如新农合的办理、医疗费用的报销、粮食补贴发放、退伍军人补贴发放、农民建房审批和小额贷款申请等民生事项,我都会一一记在心里,一有机会就向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或通过网络查询相关政策流程,以便在村民需要时及时提供解答或者代办服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夯实政策理论基础,将自己修炼成为专业的农村政策“宣传员”,才能更好地履行村官职责, 

  在面对面服务群众时,树立了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因实际情况需要,我在村里担任书记助理的同时也在乡镇机关承担一定工作任务。在便民服务中心从事窗口业务工作期间,每每听到群众为办事起大早走远路、看到那些询问政策的伛偻身影、遇到困难群众的辛酸诉苦,我都不禁告诫自己:要把“为民服务、恪尽职守”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立身之本,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家的大事来做。为避免群众“瞎等空跑多跑”,自觉做到不无故迟到早退;对于群众询问办理的事务,认真倾听、耐心讲解,自觉践行首问责任制。农民群众可能不会记得今年中央和省里开了什么会、开展了什么活动、宣讲了什么精神,但是会认真听你说的每一句与他们切实相关的话,如“年满六十的农民每月至少能领到五十五元的养老金”、“我已经问过了,您的抚恤金下个月会打到卡上”、“离退休养老金下个月开始年审了”、“申请小额贷款需要的材料都写在这张纸上”,会一直记得是你给她们安装了数字电视机顶盒、是你帮她及时解决了养老金发放不正常的问题、是你帮他们缴纳了医保卡年费……。正是这样面对面的服务,让我耳濡目染了群众的质朴和农民生活的艰辛,让我发自内心的尊重农民、体恤民情,为我形成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在走访群众时,强化了责任担当意识。由于村级经济基础薄弱,村小和大队部同设在一栋两层楼房里。每次经过,看到教室里破旧的课桌椅,听到孩子们零星的读书声、看到大碗米饭上面放着少量蔬菜的学生午餐、看到运动器材稀缺的课间娱乐项目,我都会禁不住一阵心酸,对于留守的乡村教师尤其是不顾艰难困苦、前往贫困地区支教的青年教师们心生敬畏,正是有他们的坚守才托起了农村孩子的未来。大学生村官之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有近四分三的人口是农村户口,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改革发展,农村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农民的富裕与否直接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当下,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有担当、敢创新的年青人,每一位大学生村官都应该责无旁贷地挑起肩上的重担,为建设美丽乡村奉献青春。 

  在处理矛盾纠纷中,提升了基层工作能力。在参与全镇干部“近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四百”活动中,我所蹲点的村在春耕分田工作中遇到几名“钉子户”,影响了整个村小组分田工作的进展。在当面沟通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我和村干部通过走访当地声望好、威信高的村民代表,让第三方对当事人进行劝说,最终解决了农民分田纠纷。两位七旬老人因各自水田存在水淹过深和无法引水浇灌的问题,要求重新分配田地。蹲点村的村支书马上意识到将板上钉钉的方案推翻再重新设计,容易引发其他村民的纠纷事件。我们随即赶到田间地头,就地协商,平衡各方利益,在不影响分田方案的前提下,讨论出了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园田平整化和流灌水沟调整方案,并且为免夜长梦多,当即请工程承包商进行了园田平整。在镇村两级领导、干部的“传、帮、带”结对帮扶之下,我尽快熟悉了农村环境、融入了村官工作、提升了农村工作水平。通过参与并协助处理一些急难险事,让我明白农村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有时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迂回婉转比直接沟通的效果更好,有时声望好、威信高的党员、村民代表的一句话顶过村干部一席话。 

  一路走来,村官工作中的这些片段在今天串联起来:正是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帮我充实了惠民政策理论、树立了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化了责任担当意识、提升了基层工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农村这片“肥沃”的土壤,让我这个不经意飘落的“种子”得以吸取“营养”、生根发芽、悠悠生长。农民虽然没有高文化和高收入,却会是我们最真诚、质朴的朋友;农村虽然提供不了高深的知识理论和丰富的物质条件,却会是每一位青年人职业生涯和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社会大学。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13亿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但根基还是在基层、在农村。任何一位有志为社会贡献一点价值的大学生村官,都应该深入农村、扎根基层,在其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砥砺意志,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 (原江西省高安市灰埠镇塘下村书记助理)

来源:《宜春组工》   作者:童婧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