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霞姐,人员基本到齐,咱主力军娟子咋还没到,开始不开始?”村妇联主任、计生专干赵丽红小声问道。
“看好表,准时开始!只要迟到5分钟,年终评‘好媳妇’时就给她减掉一票!不管谁来晚了都一视同仁,不能坏了队里的规矩。”
话音刚落,“嘀嘀嘀……”骑着新买的电动车,从2里外的白龙庙自然村——杨庄风风火火赶来的张亚娟出现在大家面前。
“哎呀,不好意思,我迟到了,不过我要将功补过哈,看,我发展了一名新队员!不能扣我分哦!”娟子一边停车,一边解释,还不忘给大家介绍坐在电动车上的婆婆。
“哟!人还真不少!怪不得俺媳妇儿非拉我来,我也想看看到底是啥让俺娟儿不打麻将、也不睡懒觉了,还像闺女一样吃完饭忙着帮我刷锅洗碗,这跳舞的魔力咋就这么大勒?!”娟子婆婆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老嫂子,你也来啦,赶紧也跟着年轻人跳吧,我这两年跳哩血压都从160降到130了,村医说再坚持跳都可以不吃药了。”61岁的村民邵春花一把拉过娟子婆婆的手,高兴地说。
“这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今儿娟子迟到要照常罚一分,不过发展了婆婆做新成员要奖一分;得到婆婆夸赞、帮婆婆洗碗洗衣这是好现象,再加一分。”从农家书屋走出来的村支书王军洲接过大家的话茬说。
“好好好”、“中中中”、“这才算公平合理”、“嘻嘻,哈哈”,欢快的笑声和着《好日子》的音乐节拍,“半边天”文艺舞蹈队开始了当晚的“必修课”。
这是10月29日晚7时许发生在河南省郏县李口镇白龙庙村村部广场上的一幕。为了把农村妇女,尤其是留守妇女从麻将桌上走下来,从你是我非的闲论中撇开来,白龙庙村委会于2011年成立了“半边天”文艺舞蹈队,每晚为村民们奉上一道文化大餐。两年来,这道文化大餐俨然成了白龙庙村的“必修课”。
“要不是俺村大学生村官和妇联主任一趟趟往俺家跑,鼓励俺、开导俺,都六十岁的人啦咋也不好意思当这么多人面儿,再去又扭又跳哈?!”该村30年前的老文艺骨干,腰鼓队队长邵春花说。
“俺家挨着村部,晚上舞蹈队一开始,我就嫌吵闹得慌!现在俺懂了。你看村里的妇女们,再也不光想着打麻将了,更不会为那牌场儿上的3块5块钱,闹得脸红脖子粗了哈,去年元宵节文艺汇演,俺村舞蹈队、秧歌队儿都还搁咱镇上、县里拿奖了呢!”村民妇女队长刘秋婷很自豪。
类似的大学生村官组织的文艺演出在李口镇并非个例。就在同一时间,闫集村南石路北侧一排整齐的门面房前,聚集着上百名群众,大红幕布上镶嵌着醒目的四个字“豫韵乐园”,一位年过6旬远近闻名的闫集村戏曲爱好者王金玲正在演唱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她字正腔圆的唱腔,适度到位的表演,不时赢来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听看戏的群众说,这是闫集村65岁的闫东欣老人,汇集远近戏迷爱好者成立的“豫韵乐园”演唱队,每晚都会在这儿为村民准时奉上的“家常饭”!
在林庄村村部广场,只见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下,20多名老、中、青、少、幼“高跷队”演员,身着五颜六色的“高跷服”,脚踩1米多高的木跷,扭动着腰肢,甩动着臂膀,在铜器歌的节奏声中做着各种各样或憨态可掬、或清秀可人的扮相,不时博得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这是林庄村“高跷队”每晚都会为前来观望的村民们用心奉献的传统文化大餐——“走高跷”。整齐悦耳的铜器声穿越灯光,冲向遥远的夜空。
在东南村的文化广场上,人潮如织,热闹非凡。伴随着歌曲《套马杆》、《荷塘月色》等明快的音乐节拍,该村舞蹈队整齐的队列、统一的服装、婀娜的舞姿,引来观众们阵阵掌声和啧啧称赞。广场前墙壁上“不求舞姿优美但求身心健康”的大字格外醒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镇拥有“秧歌队”、“戏迷乐园”、“铜器舞”、“广场舞”等文艺表演团体45个,其中白龙庙村的“半边天”文艺队、东南村的“广场舞”等,多次在市、县、乡文艺汇演中荣获佳绩;林庄村的“高跷”表演,远近闻名,曾多次荣获县文艺表演特等奖、一等奖。
夜晚中的李口镇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剧院,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的民间文艺再度回归,“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也再度名副其实。活跃各村的民间文艺团体,如一颗颗闪亮的明星,又如一簇簇跳动的火焰,映着一张张绯红的面颊。动人的舞姿、清脆的鼓乐,为村民带来精神的抚慰,为村民送来文明的曙光,照亮了梦境中华丽的色彩,点缀了辛劳人们甜美的梦乡。
(作者为河南省郏县李口镇白龙庙村副书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