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常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远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必须刻苦读书,跳出农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时刻不敢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一种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支持着我努力前进。每每下田干农活,邻居就会调侃我,“读书生,是读书快活,还是干农活舒服啊?”我笑笑,不回答。其实我比谁都清楚这个答案。
大学毕业后,我却毅然回到熟悉的地方。记得上班前一天晚上,我特地在行囊里带上锤子、钳子等工具,我妈好奇地问我“村官不是坐办公室吗?”我笑而不语。而正是那些工具成了我帮助村民修修补补的桥梁,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就是一把小小的螺丝刀,拉近了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
基层日子单调,却也快乐,村干部和群众的爱护和关照,也许只是嘘寒问暖,也许只是一杯开水,也许只是小孩子的一个笑脸,足够了。不去在乎饿着肚子开车载村民去办事,不去在乎顶着烈日为村民送材料,不去在乎为村民搬空心砖磨破手皮的疼痛,不去在乎篮球架有多重就尽管往身上扛,每为村民做一件实事,我心里就多了一份坦然。
国彩村得天独厚,海域广阔、岛屿众多,以海上贻贝养殖为主的水产养殖是国彩的三大特色经济产业之一。借助民情联系卡,刚开始,我忐忑地走进农户,跟养殖户聊贻贝生产;主动学习贻贝养殖技术,渐渐地拉近了与养殖户的距离。到了贻贝收获季节,下海、提串、挑拣等等,简单却有很多趣味。
为了打响国彩村贻贝品牌,我把吴兆钦等养殖户统一起来,领办了国彩村隆贝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贻贝养殖和销售贻贝为主营业务。目前,合作社辐射带动20多户农民,促进200多名村民就业。
通过大量调研,我发现,大部分养殖户思想较保守,还在按老方法搞养殖。于是,我建议成立贻贝培训小组,得到养殖户的大力支持,组成了两支贻贝培训小分队,分别由老党员和示范养殖户组成,对养殖户进行专业辅导和讲解,让养殖户不断学习养殖方面的知识,系统掌握贻贝养殖技术。并依托高校师资力量来支持和服务贻贝养殖,邀请水产大学的师生进行实习考察;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大学老师联系到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曾志南研究员,请教贻贝增收增产的问题。养殖户吴国糖乐呵呵地说:“我跟几位合伙人应用了贻贝养殖新技术,年收成增加好几倍,多亏了依弟的帮忙!”
前年五月,受浙江淡菜中毒事件的影响,我村贻贝销售面临危机。眼看着今年好收成一下子要打水漂,养殖户心急如焚,全村20万担贻贝压得养殖户喘不过气来。我通过收集市场信息,结合专业知识,多方请教,分析销售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案获得村两委的一致赞同,并当晚就组织养殖户代表开会。一方面,把贻贝样品送到省海洋与渔业厅检测,另一方面,引导养殖户自救,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加大正面宣传,直接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
当我得知老党员游来月家庭经济很困难,就主动把县委组织部给自己的“七一”慰问金全部送给她;中秋节等节假日,我经常在村陪群众过节,帮他们干活;就连大年初一也来值班。上下班路上遇见村民需要帮忙的,及时伸出援手,帮群众放羊,帮老人扛东西,搬粮食,晒地瓜片。清扫玉带溪以及大街的垃圾,做好家园清洁工作,在村容整治等脏累活上挺身而出,做好国彩村第3106个村民。“小翁是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几个小细节可以看出,一是他饿着肚子骑着小摩托车带群众去办事,二是台风天冒雨走访低洼群众,三是……”包村领导林孙喜逢人就夸。
对于大学生来说,到农村工作要面对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艰苦,还有精神生活的欠缺。农村生活是孤独的,却别有一番风味。
国彩村处于平潭岛最北端之一,冬天风大的刺骨,我手上的冻疮破了流脓,第二轮冻疮又冒出来,群众们看着都很心疼。一到夜晚,群众都关门熄灯睡觉,同龄人较少。擅长苦中作乐的我并没有退缩,充分发挥自己善于“攀讲”的优势,多给自己找乐子。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的影子。村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比较多,于是,我成立了“爱心帮帮团”和“乡村足球队”,帮老人做家务活,与他们拉家常,陪他们攀讲;当起孩子王,陪小孩子玩耍,帮他们辅导功课。
村官精神,我总结为“四颗心”、“三字经”:一颗是见微知著的细心,到了农村要学会细心待事,懂得农村的生活习俗和基层的工作方式;一颗是无微不至的关心,我把村民分为三大类。陪留守儿童踢足球、补习功课,帮助青年中年参加农村劳动生产,陪空巢老人聊天、拉家常;一颗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基层难免有挫折,或者重复单调的工作,这时必须保持你的耐心;还有一颗是感恩的心,感谢群众,感谢农村,感谢这一段难忘又美好的经历。还有“三字经”是:即经历、经受、经验。在农村,我们尝试每一件事情都去经历,然后经受住层层考验,那么这些将是你人生最重要的经验。
我是平潭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我骄傲。如今,我期满转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这不是代表村官生涯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回首村官之路,猛然发现,一路开满了鲜花,是那么的珍贵,那么的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