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村官三面镜 时时勤拂拭
2013-08-15 10:35:00

  读大学的时候,旁边的人常警戒我这么几句话:读书贵在悟,做人贵在诚,处事贵在行,为文贵在实。此刻看来,那时培养起来的很多习惯,无论是潜移默化还是有意为之,都在伴随我走出大学,来到了如今的这个岗位,并且可能会影响一生。还会有朋友问我,到农村,你感觉适应吗?其实,还是那句话,不能奢求让社会适应你,而应主动让自己适应社会。渐渐的,我开始意识到在积极培养习惯的同时,自己还要静下心来观察镜子里的自己,哪儿有进步,哪儿仍有不足。

  在大学生村官这支群体摸爬滚打,俊杰辈出,强者会昂首向前,弱者则一泻千里。年轻的岁月里,允许有一定的个性,可是谁能更加用心负责地去对待“铜、史、人”这三面镜子,谁就能让梦想更加闪亮,脚下的路走得更加长远。在没有修得正果之前,我仍还停留在“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修行阶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衣冠不能为了体面而强求其“正”,关键还是自身做到身正、心正,守正则吉。一名称职的大学生村官,应学会角色转变,虽身处基层,也不能忽视自身衣着的打扮,当然,更多的时候要与身边的村民无异。身临农田时,光鲜亮丽的外在包装就要搁在衣柜中,不能与特殊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给为村民办实事带来行动上的不便。同时,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场合,特别是村民代表会议上,即使到场的村民有光着膀子、抽烟闲聊的,但我们自己要自觉遵守会议要求,小处不可随便,尽可能地帮助村民发现自身的不足,真正融入到会议的氛围当中。以铜为镜,反映的是我们是否有诚意。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实用的农技知识固然重要,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学生村官可以丢下书籍不管呢,尤其是艰涩难懂的文史书类?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读书除了能使人明智,更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一个人的情商。告别“举手与天竞自由”的激扬年代,我们亟需一份沉淀和成熟度。大事难决、琐事不断的农村环境,正是锻造我们大学生村官成熟度的“八卦炉”,也对我们“身要沉下来、心要静下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多读书、读好书便成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的良好途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本史籍,我们也能读出五味杂成来,给开展工作带来新的启发。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在读书之余多拾起笔写下阅卷心得、工作思考,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农村,我们要与各个村民打交道,打交道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自我充电的最好途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许在多数人看来,一些村民的文化程度、知识构成与大学骄子相交甚远,可事实上,来到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环境,乡里风俗、民情积累等“俗常识”远比我们眼中的“雅文化”来得重要。我们要放低姿态,认真地思考于农业、取经于农村、问教于农民。与那些生活农村数十载、皮肤黝黑与日增的老百姓比起来,我们所懂的只是九牛一毛,甚至连皮毛都不如。

  日复一日的沉淀,我们慢慢摆脱了在父母身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依赖,开始累积生活经验和金钱观,使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村官梦想开始发芽。这份梦想源自于平凡的岗位,充实于业余的阅读,成长于知心的交流。博学靠书,领悟需作,知识与实践的互为结合,才能如愿产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工作效力。

  古往今来,许多社会成功人士虽有巨富或是崇高的地位,却鲜有身着光鲜艳丽的外装。更多的时候,他们选择朴素简约的生活方式,与平常人无异,这不是敛财抠门,而是一种境界高尚的处世智慧。我们把更多镜子装进年轻的心中,也正是激励自己在大学生村官的日子里能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浙江省浦江县浦阳街道群生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来源:大学生村官之家   作者:许乾虎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