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炉子上的大锅肉汤在小火上“咕嘟”着,渐渐冒出香气,另一旁,大火烹饪下的肉汤一下子就沸腾了,直至溢出锅外。然而品尝味道就会知道,汤沸了,肉却是硬邦邦的没有熟,汤也不够入味,而小火慢炖出的汤,虽耗时费力,却味道醇厚。
炖汤需要火候,大火快捷但却得不到小火炖出的味道。煮汤如此,工作亦然。对我们大学生村官而言:需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付得起责任、扛得住使命,做好村官道路上的“加减乘除”。
“乘”勇气。选择了服务基层,就等于选择了乡村的宁静,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流光溢彩。对于稚气未脱、娇气未尽的大学生而言,选择这种生活工作方式,需要充分做好“下得去”的心理准备。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吃得苦”的身体准备。所谓“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农村的基础条件以及基础设施都还处在一个有待改善的阶段,有的村道路还没有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徒步走山路访民情。所以,大学生村官必须有勇气练就强壮的体魄。
“加”志气。也许有人觉得,大学生到村任职会造成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大学生在农村沾满“土气”之后会渐渐磨光身上的“锐气”。诚然,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有些村官的工作比较单调,跑腿拿个文件、取个材料什么的,甚至成为专职的“斟茶员”。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确实涌现出了一大批佼佼者:石磊、周晓琳、邢镭、李欣蓉、王玲娜、牙生·吐尔逊……他们都是从乡间起步的大学生村官,从上岗之初到现在,他们立志服务三农,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跃升。正是有了这样敢闯敢拼的志气,他们才能在村官队伍中脱颖而出。
“减”躁气。古人讲:“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躁”这个字在基层是绝对要不得的。和村民打交道,“零距离”提供服务,态度是关键。当前农村工作的服务对象基本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当中有家庭偏远、腿脚不便的,有耳朵不很好使、语言表达不很清楚的,有的为咨询养老补助的事情起个大早赶到乡政府,所以在解答他们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耐住性子,语气和顺一点,态度亲切一点。大到生产生活,小到鸡毛蒜皮,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答,给他们帮助,对他们来说就是最贴心的安慰。
“除”书卷气。乡村是一个大熔炉,农民的性子都是非常直爽的。作为一名村官,如果不能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能说“农家话”,干“庄稼活”,那么我们提的想法只能被束之高阁,很难让村民信服。因此,做村官先做村民是很有必要的,对自己所负责的村子不单单要知道其发展史,基本村情村况,还要切切实实地走遍村子的每个角落,和每户人家的大爷大妈聊聊天,这就是真正的“用脚步丈量民情”。所以,选择了村官,就应当收起文人的书卷气,除尽“天之骄子”的闺阁气,把做好一个村民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点和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