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节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春耕,我换上雨鞋、斗笠,扛着家里的锄头来到村里的低保户、五保户家,帮忙拉牛扛犁、翻地松土、撒洒化肥、播种补种、挑水浇水。虽然远离下地劳动十多年,但是凭借依稀的记忆,我也有模有样地干完这些农活。虽然一身泥土、晒得黝黑、全身酸痛得第二天起不来床,但是村民那感激的目光、拉着不放的手、朴实的话语和口口相传的赞许,让我既忐忑又欣喜。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承载不住浓厚的谢意,而如此易于满足的感动催促着我不断地努力。
犹记得刚到村的时候,村民用好奇、猜疑的目光注视着我这位陌生来客,在他们的脑海里充斥着“这是哪个当官的亲戚”、“这孩子是来镀金的”诸多想法,更多的是不理解,好好的大学生为什么要辞掉高薪工作来农村受罪,有的村民就直接说我“傻”。每当此时,我都以淡淡微笑回应,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会用心干好这份工作,让你们接纳我、信任我、肯定我。
不到一星期,我就把草席和一些生活用品搬到村部,村主任一脸诧异地看着我,“村里的条件这么差,没水没电没卫生间,怎么能住人,你还是回家住吧,有事情村里会通知你的。”我笑着对他说:“王主任,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既然选择回到农村基层,就不会怕苦怕累,我也是农民家的孩子,大家怎么生活,我也能怎么生活。”在我的坚持下,我住了下来。刚开始对农村的生活节奏不太了解,白天村民多在外务工、下地务农,想入户却经常吃闭门羹。于是我就趁晚上时间跟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同走访群众,发放民情联系卡,顺便尝试修理村民的电视机、收音机等小家电。几个月下来,村民都觉得“这孩子挺能吃苦的”。我和村民的距离开始慢慢消除,路上碰到,村民也会跟我打招呼:“小杨,这么晚还没回家啊?到我家吃个饭吧。”我大声地笑道:“谢谢阿姨啦,我回村部煮面条就好了。”
驻村工作没多久,恰逢坛西大道南段涉及沃尾村路段的征地拆迁工作,牵涉到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群众的反响比较强烈,我和支部书记共同建立“和谐拆迁记录簿”。通过入户谈、约访谈、开会谈等方式,收集村民的意见,汇总村民的焦点问题,及时向乡镇领导汇报,同时在征地中冲在最前面,先后5次上山拉皮尺、算株数、记亩数,并制作征地补偿款发放明细表,及时向村民公示,协助村主任在第一时间发放征地补偿款,在实验区开发建设中顺利征地450多亩,圆满完成了涉及坛西大道南段的征地拆迁任务。
不计收获,只问耕耘。在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群众工作无小事”这一至理名言,也慢慢摸索出在农村工作一定要充满热情,对村民用心,通过帮创业村民拟写合同、帮老弱残障群众挑水送米、帮村民补办存折或办理低保证等微不足道的事情,真真切切帮村民解决大小事情,“勿因善小而不为”,只要实干,村民群众就会把你记在脑里,放在心上。
(作者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北厝镇澳尾村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