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大学生村官队伍中走出的一名公务员。身处全新的工作环境,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却泯灭不掉心灵深处那段乡村的烙印。三年的村官生活,苦乐相融、酸甜交织,每每忆起,总倍感充实、温馨。
作为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什么比迅速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更令人开心了;作为一名革命老区的孩子,没有什么比回报桑梓、建设家乡更令人高兴了;作为一个女儿,没有什么比陪在父母身边更令人欣慰了。
当然还有第一次写的材料被村支书大大赞赏的接纳;第一次教会村干部使用电脑的成就感;第一次走到台上领取“优秀工作者”奖牌的激动。
各种喜悦充斥我的回忆,然而三年村官生活更多的是成长,是成熟,是历练。
冬雪刚刚消融,田埂上的小草芽正探头探脑地打量这个全新的世界,迎面而来的微风中还夹杂着丝丝寒气,我们已早早地来到田间地头,苹果树栽植、双垄沟玉米播种、紫花苜蓿种植,各种农业生产如火如荼地拉开序幕。伴随着隆隆的机鸣声,看着一棵棵小树苗军人般迎风挺立、一垄垄覆膜如银蛇般盘卧于田间、一粒粒苜蓿籽沉睡泥土回归大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丰收的场景:香甜诱人的红富士苹果挂满枝头,金黄饱满的玉米堆满粮场,微风中的紫花苜蓿泛起一片绿色的海洋。
夏日,忙完收种的李姐说:“妹子呀,看了上次留守妇女种蘑菇致富的节目后,我也想找个生意,你帮着在网上看看什么合适?”张大爷说:“闺女啊,你赶紧在网上查查,我家的玉米叶突然变黄了,怎么回事啊?”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结合村情和乡亲们的需要,为他们送去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科普知识。不知不觉间,我和乡亲们的距离更近了,感情更深了。
秋色中的乡村是最美的:一串串火红的辣椒、一棵棵笑弯了腰的向日葵、一堆堆翠绿的大白菜,快看,那一树柿子也因秋风的亲吻而羞红了脸。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伯伯的脸上也乐开了花。可我的工作却接踵而至:刘叔家在公路上晾晒玉米影响道路安全、西头田里因收割机师傅不慎误收庄稼发生纠纷、于婶买种子被欺骗……讲道理、打比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矛盾解决了,抬头望望蓝蓝的天,再次欣赏秋色中的可爱乡村。
解决矛盾纠纷除了动动嘴,有时更要多动腿、多动心。
途经村小学的是一条不足2米的泥泞小路,两边,坐落着高高矮矮的房屋,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孩子们上学极为不便。那年,村委会决定扩宽这条道路,首先得拆迁。经过思想动员、政策讲解、利弊权衡,几家村民先后拆完。可有一户独居老人,却迟迟不答应,还和我们避而不见。我们就在早晨、晚上以及午饭时间去找他,甚至动员他千里之外的儿女做工作。终于,他同意了,却开出天价。不得已,我们请村上的老人、能人和他谈,约他的亲戚朋友做工作,找镇领导去沟通,依然无果。本来入冬前准备修整的道路只好一拖再拖,直到有一天,老人突发急病,正茫然不知所措,恰被“天天上门”的我们碰到,送医院、垫药费、取药、倒水……老人终于让步,同意拆迁。房屋被推倒的那一瞬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忘不了,和声细语去动员计生户落实“四术”措施,却被恶言恶语堵到门外;忘不了,寒风凛冽中骑自行车下村滑倒在雪地上,渗出的血丝染红白雪;忘不了,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和群众抢抓时机劳作整整一天粒米未沾,饿得饥肠辘辘;忘不了,狂风暴雨中我们为群众抢险救灾持续奋战,站在冰冷的水中,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汗水。
然而,当看到平子村文化商贸广场投入使用、上宅下店式聚圆商城拔地而起、街区“井”字形路网顺利打通、村子主干道上90盏路灯傍晚时分发出光芒、还有那块闪耀的“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奖牌,之前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泪水都变得无足轻重。
三年村官生活,使我的眼睛更明亮、脚步更稳健、信心更坚定。
(作者为原甘肃省宁县平子镇平子村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