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农历腊月十八,崇信县锦屏镇魏家沟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来了,一向略显寂寥、单调的村庄变得热闹、生动了许多。
坐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正在写工作笔记的杜盼生,觉得自己和村里的这些年轻人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农家娃,从小就见惯了这种候鸟般迁徙的场景。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他很少见到他们,只有过年时他们回来了,他这位“大学生村官”才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他们,倾听他们在外打工的苦与乐,酸与甜,喜与悲。
在魏家沟村,杜盼生的职务是村主任助理,主要职责就是协助村主任工作。两年多的村官经历,使得瘦小文弱的他显得成熟了许多。面对记者,这位年轻的村官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他的心声……
□本报记者马成章李玉成 秦玉龙 王剑峰
1987年8月,我出生在崇信县锦屏镇魏家沟村。父亲在我3岁时就因病离世,母亲是本地农村妇女。家境贫寒的我们自幼生活艰辛,姐姐考入平凉师范也无钱交学费,在校四年的学费先欠着,分配工作后才还清了学费。全家靠8亩土地和一年喂一两头牛的收入糊口。
2007年,20岁的我考入甘肃省陇东学院,主修计算机专业。进入大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我呢?贫寒的家境深深地刺激着我追逐梦想的冲动。我经常想的就是怎样自立自强,如何通过创业改变家里的贫困面貌。
四年的大学生活,靠姐姐每月给的800元钱维持。拿着姐姐几乎全部的工资读书,我的心里很是心酸愧疚,我暗暗告诫自己,将来一定要有出息,一定要通过创业好好报答姐姐的恩情。
大学毕业那一年,也就是2011年,我报名参加了全省大学生村官考试并被顺利录取。刚开始我被分配到崇信县黄寨乡黄寨村做村主任助理,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我也在寻找创业的机会。当年7月的一天,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种经济效益很高,但在全国很多地方还没有推广的新型农产品———水果玉米,这个发现令我振奋不已。后来,我联系到了一位中国农业大学毕业,通过推广种植水果玉米取得成功的创业同行。经过咨询了解,才知道水果玉米种子的价格是普通玉米的20多倍。经过预算,种植14亩水果玉米的费用最少也需要2万元,这对于家庭本来就十分困难的我无疑又是一个挑战。为了凑足创业的资金,我四处找朋友,找同学借钱,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2万块钱。带着这些来之不易的“梦之钱”,我踏上了去兰州购买水果玉米种子的列车……直到玉米种到了地里,我才长出了一口气。可到了收获期,销售又成了最大的难题。我一个人扛着装满水果玉米的袋子,先后到崆峒区、泾川县和崇信的一些乡(镇)一边自己啃着生玉米棒子,一边吆喝推销水果玉米。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平凉四中巷,玉米棒子卖得非常好。令我感动的是锦屏镇领导也非常支持我创业,帮我卖玉米。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将玉米全部卖了出去。
由于缺乏经验,我将14亩水果玉米全部种在土层很薄、含水量很低的田地里,仅有10%的玉米苗出土。加之我的水果玉米刚开始在本地的市场销售,一个玉米棒子仅买2-3元,比大城市的超市里便宜5-6元。经过算账,我种的14亩水果玉米仅买了6000元,连8000元的承包费都不够,更不要说收回成本了。
第一次创业虽然失败了,但我并不灰心,我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只是缺乏经验。为方便在家门口创业,我向组织部门申请将我调到家乡的村子,组织部门很快满足了我的愿望,现在我又回到了锦屏镇魏家沟村,在生我养我的故乡,当了一名村官。村官的工作十分琐碎。在干好本职工作后,我经常读书上网,依然在寻找能够帮助乡亲们的致富之路。2012年8月28日,我参加了在四川成都市郫县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会,在那次大会上,我作了题为《农村大舞台,无悔村官路》的发言。很多和我一样的大学生村官也被我的创业梦想打动,他们鼓励我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坚持。
2012年8月,我上网寻找创业项目时发现,一种名贵中药材———金银花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要栽植金银花,为了实现我的创业理想,我曾多次自费到兰州、陕西杨凌考察该项目。10月的一天,我从陕西杨凌购进价值8000多块钱的金银花苗木在自家地里栽植。这一次,我吸取教训,和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一道栽植金银花,这样风险就变小了。在新的一年,我还将选择更好的地块,继续种植水果玉米。如果栽植金银花、种植水果玉米成功了,我相信通过我的成功肯定能带动周围的乡亲走上致富之路。
在创业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一个人创业势单力薄,团体创业才能增加成功的几率。下一步我的目标是成立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引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在我的村子,我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更想把这种成功的经验和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