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名师养分绵绵不断
2013-01-17 14:35:00

  吴金印在工地上

  2008年夏天,我来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东司马村任村主任助理。这是一个不足500人的小村庄,离唐庄镇政府还有十多里,贫穷落后。我暂住在村边的一家工厂里,住的是一间砖土结构的土房子,四面墙壁斑驳剥落。回到家,父亲对我说:“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是全国老先进,你能分到唐庄跟着吴书记学习实践,是幸运的,条件虽苦,但是锻炼人,你应该好好学习他的吃苦精神。”我撅着嘴点了点头。

  生活的艰苦超出了我的想象,2008年9月,唐庄镇修大岗路。从拉白灰、铺三七土、拉二灰到碾压路基、铺水泥路面,我一直坚持住在工地,和工人一起吃饭,一起上工,不敢有丝毫懈怠。有时到深夜,我深一脚浅一脚,磕磕绊绊地摸索着走回家。路一直修到腊月,村里人见天下着雪,我还在路上,都心疼地劝我到屋里暖和一会儿,我说:“工人都在干活儿,我在这儿呆着心里踏实。”回家后母亲问我:“你怎么老是灰头土脸的?”父亲特意下厨,做了一桌好菜:“你难得回家一次,快来吃饭吧。”我边吃边说:“从修路开始,吴书记每天都要到工地上检查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我敢不在那呆着吗?”

  那天刮着大风,吴书记一到工地上就对我说,这几天比较冷,混凝土里一定要加防冻液,路的割面不能有“蜂窝”,如果有就说明路的质量出现了问题,是振动棒没有振到位,这条路一定要达到高质量和高标准。吴书记看到路两边堆了很多老路挖出来的碎水泥块,就对我说,这些水泥块让山上几个村里的村民垫地基用。

  吴书记心里时时刻刻想着山里的穷人,山上的几个村我去过,确实过得很艰难,房子破得都没法住了,小伙子连个媳妇都讨不上。吴书记让他们搬到山下,把四个村合并在一起,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四和村”,政府给补助,村民都盖起了两层小楼,村里还建了学校和幼儿园,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以后还会建廉租房,让盖不起房子的村民都住进去。

  2009年4月,吴书记抽调18名大学生村官参加全镇车辆超限、超载专项治理工作。吴书记在大会上对大学生村官们说:“这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但缺少的是基层锻炼,这一次要在火线上对你们进行考验,要做到不放人情车、不沾钱和物,只有经过火的考验,你们今后才能在各个岗位上独当一面,真正成为栋梁之才。”

  2010年10月,吴书记亲自安排我负责“三资”管理工作。每年农历年尾,是财政所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适逢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发放的准备阶段,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为了及时张贴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公示,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和财政所的同事用脸盆打了四盆浆糊,一起到34个村去张贴公示,由于天气寒冷浆糊抹到墙上的就冻住了,稍慢一点就粘不住公示表,脸冻得通红,手也冻成了红萝卜,回来以后,衣服上全是面浆,都变成了面人儿。

  在镇里我们遇见吴书记,他正在忙着给四和村和镇里的贫困户发对联和年货。我不禁心生敬意,吴书记已经是快70岁的老人了,我们所有的辛苦,在他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他是真正“感动中国”人物,他的言传身教,也深沉地影响着我,影响着在他身边工作和学习的每一个人。(河南卫辉唐庄镇东司马村主任助理)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侯瑞兰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