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大学生村官反映,当地有关部门在对“村官”考核内容的设置上,创业项目所占的权重越来越高,致使部分“村官”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找熟人、托关系、拉贷款、上项目,以保证考核顺利过关。此种现象说明,个别地方对“村官”干事创业的理解存在误区。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为了在基层一线培养人才,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储备力量。因此,“村官”工作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来思考和谋划,紧紧围绕后备人才培养和干部长远布局来部署和推动。而不是狭隘地以拉项目、办公司代替综合素养的锻炼和提升,更不能片面地以产业成败论英雄,忽视“村官”事业的要义。否则,就是以偏概全,就会偏离方向。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发展潜能等各不相同,为了让他们在农村一线更好地磨练意志、砥砺品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就必须对每个人的“村官”生涯进行个性化设计,为“社会管理型”、“创业富民型”、“服务三农型”、“党政后备型”等各类人才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和成长通道。通过完善考核办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制保障,形成有利于后备人才尽快成长的鲜明工作导向。
一些地方出于让大学生村官经受市场历练的良好愿望,鼓励“村官”办公司、引项目,发挥富民引领示范作用,本身无可厚非,只是不能将办企业当成“村官”事业的全部或主要方面。要知道,创业需要条件,也存在风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不仅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人脉和经验,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旦创业失败,不但会背负沉重的债务,而且会影响自信心,为日后进一步发展蒙上心理阴影。因此,我们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抛弃片面的创业思维,全面准确地领会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刻内涵,使人才在一线锻炼、干部从基层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应当确立这样的理念:不管大学生村官是否创办企业,只要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自身价值、有所作为就是创业,就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