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把助人和孝顺做好,就是幸福
2012-12-20 14:12:00

  我是个90后,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医生,2011年从中华女子学院毕业后,机缘巧合,到了北京市密云县新城子镇大角峪村做村官。

  初到这个山村,觉得这里童话一般美好:有纯净的空气,有潺潺的小河流水,有漫山遍野的绿,有夕阳西下的袅袅炊烟……当地人用独轮车推运东西,用碾子磨碎玉米,用镰刀收割冬柴,用传统方法制作豆腐,男耕女织,岁月静好。然而基本了解了大角峪的经济发展水平后,我的心被刺痛了:村里1000多口人,没有任何厂矿企业,大部分农户的经济收入只有种玉米和打工两项。

  我能为这些淳朴的山民做些什么?在上网查阅了大量山区农业发展案例后,我创办了本村第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搞原生态种养殖。第一个项目是养殖生态猪。开始,很多村民都不相信我一个城里来的小姑娘能懂养殖,只有57位村民跟着我养生态猪。后来,我们第一批猪在市场上卖了个好价钱,他们都服了,纷纷要求参加合作社,我们的下一步计划是搞规模经营。

  在团中央青春榜样组委会的帮助下,我还发起建立了大角峪康复工作室,收治自闭症儿童并帮助留守、残障妇女。收治的自闭症儿童不限于大角峪村,康复费用一律全免。触动我创立康复工作室的是村里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青年。他自幼患自闭症,妈妈是哑巴,爸爸高度近视,没有劳动能力,全家生活靠国家救助。由于长期不活动,这个青年四肢萎缩,脚趾脱落。康复工作室请了六位村里的留守、残障妇女(下肢残疾,仍有劳动能力)制作软陶手工艺品,一方面出售,赚取生活补贴,另一方面,教自闭症孩子做手工。工作室还有音乐和绘画课程,由志愿者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我们试行融合教育,让自闭症儿童和留守儿童一道学画画、学陶艺、学唱歌,既让自闭症儿童向正常孩子学习,又让正常孩子学会爱护而不是倚强凌弱,这是我们有意尝试的一种爱心传递的公益模式。

  工作中委屈和挫折不少,可是善良的人们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值得坚持。我是个想到就做的人,开办康复工作室时没有启动资金,就用自己的钱垫付。工作室运行一个月后,我把自己的工资分成6份,给6位阿姨发生活补贴。只有薄薄的几张,我心里很愧疚,可是每一位阿姨都把钱推还给我,说:“我们知道你现在没钱,我们不是冲着钱来的,我们是冲着你这个城里的小姑娘有这颗心来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湖南的自闭症儿童张嘉祥,跟着爷爷奶奶来做康复训练。我工作忙,经常把衣服鞋子堆积起来晚上加班洗,嘉祥的爷爷奶奶来了以后,就不声不响替我洗干净晾起来。每次我出门回来晚,嘉祥爷爷都会打电话叮嘱我注意安全,还经常去车站接我。他们每次吃晚饭也一定要等我回来。这样的温暖,细小,却让我感到了幸福。

  在村里,我还找到了一个家。之前,村里一位“空巢老人”悄然去世了,这件事,让我一直很难过,我没法接受一个老人在没有人的陪伴中离去。后来,我搬到了山上一位独居老人的家里住,我不想让她孤单。相处熟了,我喊她老妈,她唤我丫头。其实我帮不了她什么,反而是老妈一直照顾我,但是我想有一种平凡的孝顺叫做陪伴。老妈的四个儿女都在县城工作,老妈和哥哥姐姐们都叫我“小五”。此刻,我在写稿子,老妈在炕上做篦子,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柔和的灯光把我们的剪影映在窗子上,我觉得有一种平凡的幸福。

  或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时刻,幸福的定义不同。当下,把助人和孝顺这两件最不能拖延的事做好,就是我的幸福。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北京市密云县大学生村官 张佑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