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我做了回“愣头青”
2012-11-23 11:03:00

  两年前,我骑车走在禹州市韩城办西十里村热闹的街道上,如入无人之境,总感到自己是个孤独的局外人。现在,走在村里,就像走在自己出生的村庄,与人相逢,笑一下,点点头,或是彼此问候,谈笑风生,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有一种在家的感觉。

  这种变化,得益于一次主动请缨。

  2010年7月,正值炎炎夏日,南水北调工程在我村沿线内的征地工作全面展开,驻村工作组对我村实施第一阶段丈量工作,也就是对地表附属物进行统计,对蔬菜大棚面积进行测算等。为了确保丈量结果的客观准确,办事处工作组要村里出一个记录员,与工作组同步进行丈量。当时,大伙儿大眼瞪小眼,没一个人愿意出面。不知从哪来的勇气,我从人群中挤出来,说了句:“要不,我来吧?”话刚出口,我马上就后悔了:这么多人,我充什么“愣头青”啊,不是自己找罪受吗?万一出了差错,我能担待吗?

  “很好,这才像个大学生村官啊!”包村领导的鼓励,打消了我的顾虑。

  南水北调施工期临近,市里下了死任务,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地表附属物及征用土地面积的丈量工作。夏天气候多变,村里情况复杂,加上时间紧迫,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赶工期,同时又确保丈量质量,工作组不断增加工作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我们早上7点开工,晚上6点半收工,有时受天气影响,还会一直干到晚上8点多。

  我们与天气展开过“游击战”——只要不下大雨,我们要么头顶烈日,汗流浃背;要么穿着胶鞋,撑起雨伞,来回穿梭于玉米地,任皮肤被暴晒、划伤、雨水浸泡和蚊虫叮咬。伤口在汗水浸泡下的疼痛,腿脚在湿热泥泞中的奇痒,还有体力透支带来的疲惫,是此前从未经历过的。工作组换了好几拨人,但我始终坚守着,早起晚归,全程参与。

  为什么能够坚守?那是来自心灵深处被认可、被肯定、被需要的渴望。是的,我渴望村民们的信任和拥护的目光。我要向乡亲们证明:我行,我能担当,我是带着诚意为父老乡亲服务的。

  我所任职的这个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蔬菜种植,菜地是村民的“命根子”。我们通过一次次复查、丈量、核对、公示,村民们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从此以后,乡亲们对我有了较深的了解与信任,主动邀请我参与各生产小组被征地农户的土地面积的测算工作。

  如果丈量工作是座高山,那么此后的工作便是群峰绵绵——征地补偿款的核算、申报、发放,组织发动群众清除地表附属物等等,一项一项,繁琐复杂。也许是我精准的核算、扎实的工作、谦恭的言行、耿直的品行打动了村民,我和村民的关系不断升温。一开始,村民来找我,一口一个“领导”地称呼我,后来,大伙就拍着我的肩膀,有啥就说啥。谁有啥想不通的,只要我出面解释,大家点头会说:“对啊,对啊,你这一说,俺就明白啦!你不会亏俺,俺也不会让国家作难……”

  现在,我应该算是真正融入到群众中了。如果当初我不做那个“愣头青”;如果后来我随便找个理由请假,群众还能像今天这样认可我、信任我吗?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河南省禹州市韩城办事处西十里村主任助理 张武涛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