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大家分享,现给大家讲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糗事,这件事令我深感惭愧。
前不久,我村开展了低保民主评议工作。评议结果公布后,村民余信芳来到村委会办公室,询问村党支部书记刘体万为什么她没有被纳入低保,并不停地讲述她家的困难。刘书记一边听她诉说,一边耐心地向她解释,纳入低保的核心标准是同一户口上的人均年收入没有达到2040元,而不参考家庭人均年支出。可不管刘书记怎么解释,她都不满意,仍不停地说她家收入少、医药费支出多等具体困难。
于是,我根据从他人处了解到的情况对她说:“你家两亩地种庄稼的收入怎么也有1500块;儿子在外面打工,按重庆市最低月工资870块算的话,一年收入至少有10000多块钱。这样你们家3个人的人均年收入有3800多块钱,超过了2040块钱的低保标准线,所以不能纳入低保。”
我刚一说完,余大姐突然态度强硬地对我说:“你成天坐在办公室耍电脑,又没到我家去调查过,不了解我家的情况,你凭什么估算我家挣多少钱呢?”我顿时被她反问得哑口无言。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反思为什么在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就估算她家的收入;反思为什么之前我没有进行走访调查,并积极地为她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走访余大姐及其邻居得知,余大姐家现有5人,其中余大姐及其丈夫夏长平、儿子夏余的户口在我村,儿媳、孙子的户口在外地。余大姐身患尿毒症,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和儿媳在家照顾1岁大的孙子,家中的两亩田闲置着。夏长平和夏余在外打工,两人的年收入加起来约40000元,她家户口在我村的人均年收入为13000余元,高于低保标准线,不能纳入低保。
虽然这次实际走访得出的结论,证实了余大姐家确实不能纳入低保,但这并没有让我如释重负,因为估算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有着3倍多的差距。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深刻教训,明白自己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到位,尤其是调查工作没有做到位。
接下来,我将积极走访村民,了解民情、倾听呼声,全面掌握村民的情况,并尽最大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做点儿实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