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成长一得> 正文
帮扶不是简单地给钱
2012-03-30 12:00:00

  一场春雪过后,春的气息脉脉流动。3月10日一大早,我踏着春雪来到了后官寨乡南佐村,探望我联系帮扶的两户人家。

  我们首先来到村民王玉梅的家,映入眼帘的是三间窑洞,一束阳光透过墙上木质的窗缝,照进了又黑又矮的房间。户主王玉梅的丈夫前年生了病,缠绵病榻两年,光外债就欠了6万多元,但最终还是撒手人寰。儿子为了还债,与儿媳到城里打工,现在家里就剩下她和3岁的孙子。她想利用家里的地挣些钱还债,可是却没有劳动力了,眼看马上要春耕生产,她真的不知怎么办,好几天都没合眼了。村民李涛家里则又是另一番光景。李涛家共有5口人,李涛父母由于年迈体弱多病,几乎没有劳动能力,他前年结了婚,现在有一个2个月的儿子,妻子照看儿子也没有工作,父母要看病,儿子要奶粉,全靠他一个人,小伙子说到这个一脸无奈。

  当天我一共走了9户人家,亲眼目睹了群众方方面面的疾苦和困难,他们太需要帮助了。但是,我认为,帮扶并不是简单地给予资金和物质,有时候“贫”的不是金钱而是思想,“困”的不是条件而是理念。因此,扶贫不是简单地“输血”,更重要的是要增强“造血”功能,结合贫困户的实际,帮助他们找到一条真正的致富路。

  或许我们收入微薄,或许我们人脉不广,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发挥自身优势去帮助他们,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第一,争当群众脱贫致富的“信息员”,发挥自身特长,为群众搜集和提供致富信息,引导群众学习适用技术,提高致富本领。

  第二,争当民情民意的“联络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坚持把党的惠农政策送下去,把群众的心声和愿望带上来,做好党和群众交流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第三,争当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做好法律法规及政策解释,坚持用真心和温情化解矛盾。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