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做文旅,优等生如何答题
2024-04-19 09:1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聂伟 刘凤双 许露露通讯员 冯佳欣 解莹莹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抓吉村俯瞰。(抓吉村供图)

  4月2日,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名单公布。在十佳案例中,有5个村入选。

  在各地乡村游持续走红的当下,如何规避“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境,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从众多村落中杀出重围,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日前采访了这些“十佳”村落,了解这些乡村文旅“优等生”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抓吉村,坐落在“东方第一镇”——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是全国最早迎接太阳的村落。

  从空中俯瞰,小村像一条巨大的鱼,“睡”在乌苏里江畔。很久以前,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在此安顿下来。全村人主要靠捕鱼维持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鱼类资源逐年减少,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陷入困顿。2017年以前,抓吉村还是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我们村最大的特色就是赫哲族这块‘金字招牌’。”抓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少东介绍说,抓吉村以党建为引领,靠水吃水,引导党员带头“弃船上岸”吃“旅游饭”,以“党员示范店”鱼馆带火赫哲食鱼文化民俗旅游。

  时下正是尝鲜鱼的时节。每天清晨,曹丽伟就开始准备当日的新鲜鱼类食材。作为村内首批开鱼馆的“赫哲族厨娘”之一,无论是做塔拉哈、汆鱼丸、炖鱼还是其他赫哲族特色菜品,她都是一把好手。类似的鱼馆在村里共有11家,还带动了200余名群众在鱼馆里就业。

  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多业并举,抓吉村创办赫哲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旅游商品交易大棚,建立乌苏镇赫哲民俗展示馆及民俗风情园、“莫日根”广场等景点……赫哲族人坚守古老技艺,传承民族文化,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文旅发展之路,将边境小渔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23年,村里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经济收入600余万元,直接带动160余名群众增收,全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抓吉村打的是“民族特色牌”,而四川省西昌市大石板村抓的是“古”字。

  大石板村始建于明代,曾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和驿站,600年岁月留痕。2019年,当地推进村落风貌提升改造,依托原有乡村肌理,以“修旧如旧”方式,对大石板村的古井、古树、古碑、古建筑、古物件实施保护性修复。

  步入大石板村,一路上能遇到不少穿着古装拍摄写真的游客。“非常出片!”钟楼古寺、橙墙灰瓦,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显古韵雅意,成为西昌市的热门“打卡地”。目前已集聚形成文旅相关产业470余家,包括住宿、美食、观光、娱乐、音乐、研学、购物等多元乡村消费场景。2023年,村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3.59万元,带动25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元。

  古有古的韵味,新有新的活力。

  位于河南省修武县的大南坡村,曾是个靠煤炭资源致富的村庄,但随着资源耗尽,煤厂关停,沦落成一个破败的“空心村”。2019年12月,修武县以“美学经济”为抓手,启动实施大南坡项目,通过改造闲置公共建筑群,保留乡村原生态,发展乡村文化建设,让乡村“活”起来。废弃的老队部被改建为艺术中心,曾经的戏台变成了乡村文化书店,老房子里开起民宿、茶吧,空地上建起娱乐设施,每年还举办“南坡秋兴”乡村文化盛会。

  如今,在大南坡村,怀梆戏和摇滚乐同台献唱,设计新颖的“老村小馆”和村民市集热闹非凡,画家和诗人常年开设村庄“美育课”……大南坡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大南坡乡村美学示范村被评为2022年河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最终要落脚在具体产业上。

  苗绣坊间欢笑不断,农家乐里饭菜飘香……春暖花开之际,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各项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十八洞村以“首倡脱贫”历程为基石,发挥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产旅结合、农旅融合、文旅配合,发展红色、绿色、民俗文化旅游。还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乡村游、猕猴桃、劳务输出、山泉水、苗绣等“旅游+”产业体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该村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3年的25456元,村集体经济也从过去的空白增至年收入507万元。

  文旅赋能,不是大拆大建,简单地建项目。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的“无有图书馆”,不仅可以供村民和游客读书,还可以品到“好看又好喝”的咖啡。研磨、冲泡、拉花……随着咖啡师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一杯香甜的咖啡做好了。

  这个图书馆是由村里的老烤烟房改造而成。近年来,荆竹村以“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园”融合发展为主线,发展“一二三产业+旅游”,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55万人次。2023年3月,该村发布“招募公告”:未来3年面向全球招募2万余名“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为村庄发展获取广泛的智力与人才支持。“我们不盲目造景区、上项目,不单纯追求游客数量增长,而是用活现有资源,为游客创造消费场景,做深产业链,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这是荆竹村留住游客的关键。”武隆区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让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成色更靓、动力更强、后劲更足?在分析了十佳案例后,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文旅赋能,还要做好产业和业态的多元融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王兆峰认为,要积极引导传统景区游与农业、工业、康养、研学等相互配合、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条,以景带村、全域联动,形成乡村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要提炼乡村文化特色,运用农村电商、旅游演艺、旅游节庆、艺术展演等多元载体,打造乡村主题文化IP,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村镇、集聚区域,以产业集群形式促进文旅创新发展。

  十佳案例表明,文化资源禀赋深厚的地方,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旅新业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文化资源贫乏、特色不鲜明或竞争力难以形成的地方怎么办?“可以结合本地生态及其他方面的优势,引入具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文化项目,将其培育和发展成为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文旅新业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贾旭东这样指点迷津。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杜伟泉提醒,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还需完善协同参与机制。“乡村文旅产业是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和监管作用。要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发挥经营主体的内生性力量,充分激发多方活力,不断放大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让文旅的‘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