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土特产”的创富密码
2024-01-19 11:49: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振兴路上,如何把一个个“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发动机”?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乡村,近距离观察村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之路。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蜡染刺绣车间,苗族村民在赶制刺绣产品,蜡染刺绣成为当地苗族同胞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史开心 摄

  一根甘蔗,甜在特与优

  2024年1月,正是甘蔗丰收时节,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黄安村,微风吹拂,甘蔗叶沙沙作响。一台台甘蔗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满载的货车排成长龙,驶向糖厂。

  “糖业是镇里的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糖业兴则凤凰兴、企业旺、蔗农富、经济稳。”凤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海斌说,黄安村把原有的2741块零散地块整合成72块大地块,建成1.3万亩糖料蔗“双高”基地,统一对村民进行种植指导,规模化种植让村民共创“甜蜜事业”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蔗农霍佳丽2023年种了10亩甘蔗,亩产超过7吨,一年收入近4万元。农闲时,她和丈夫在家附近的木板厂打工,一年干10个月,每月能挣7000多元。她说:“机械收割解放了人力、节约了成本,现在的生活跟甘蔗一样甜。”

  凤凰镇有18万亩甘蔗。袁海斌表示,作为种蔗大镇,将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种植技术,提高甘蔗的单产量,全力稳住糖业“第一车间”,做到一根甘蔗“吃干榨净”,增加群众收入。

  一个苹果,“链”出大文章

  隆冬时节,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沟峁山梁上,1000余亩矮化密植苹果树已经采摘完毕等待剪枝,期盼着即将到来的春天。

  这一颗颗苹果,是农业现代化结出的硕果。“咱们陕北种苹果,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天时地利,但也有短板,春天要防花期冻害,夏天和秋天防冰雹。”在南沟村驻过村的干部张光红感慨地说,以前果农靠天收,现在拉枝环切、疏花疏果,都有技术员准时到地头手把手教,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

  南沟村还有2000多亩乔化果园,村里还建有苹果冷库和智能洗选车间,价格低的时候储存进冷库,价格高的时候再拿出来卖。“刨去成本每亩纯收入六七千元,苹果种植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村里被认养的果树已经超万株,现在正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些企业签了订单。

  下一步,南沟村还要提升苹果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引进智能割草机、无人机喷药、开沟施肥一体机、升降修剪等现代化高效作业设备,同时进一步搞活乡村旅游,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农户赵永东家里有16亩苹果园,正琢磨注册新商标,到互联网上开拓市场。他说:“我还想发展养殖业,以草养畜、以畜养果、以果养人,良性循环。”

  如今,苹果已经成为老区延安的一张新名片。今年延安市的苹果种植面积达331万亩,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相关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0%。

  一片叶子,有“品”溢价高

  2024年初,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态茶园的山路上,一块醒目的电子屏上,滚动更新着负氧离子、温度、湿度等实时监测指标。茶树漫山遍野,细看茶树底部,一片片嫩绿的油菜苗已经钻出土。

  武夷山市星村镇科技特派员梁继旺介绍,夏种大豆、冬种油菜,间作绿色栽培模式,绿色又生态。2023年11月上旬,茶园开始种植约600亩油菜,油菜自然生长,不需要专门管理。冬季还进行过一次清园,用矿物源、植物源农药灭虫,又环保又安全。新的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茶叶产量,还丰富了茶叶口感,茶叶制优率提升了20%。

  这几年,燕子窠还配套新建停车场、观景台、漫步道等,种植水杉、紫荆花等观赏植物,打造网红打卡点,开展“喊山祭茶”“叙茶话事”等茶事活动,已接待研学及旅游1.8万批共21万人次。星村镇党委书记陈鹏飞说,星村镇已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近1万亩,减肥减药率超过30%,茶叶品质大幅度提升。“茶叶单价原来100元的可卖到130元,1000元的可卖到1300元,茶农茶企增收约3000万元。”

  据介绍,武夷山市扎实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已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3万多亩,规上茶企新增7家,税收超千万的茶企突破6家。

  一件苗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你上微博热搜了。”杨文丽至今记得去年5月朋友发来的微信。不刷微博的杨文丽立马下载安装,翻看一条条评论,渐渐被感动。

  杨文丽自小生活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这里的蜡染刺绣等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是女性的必修课。杨文丽虽是95后,已有20年绣龄。外出打工几年后,2019年,在新仁苗族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回到老家创业,成了化屋村苗绣工厂的负责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走进了化屋村苗绣工厂。这年末,村里的苗绣卖了165万元,杨文丽带领20多位绣娘实现稳定就业,每人每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这两年,她不仅找到了在上海设计过服装的设计师,还做起了电商和直播。

  磅礴的乌蒙山,曾极度贫困,但又极度美丽。站在依山傍水的村口,脚下的乌江,头顶的绝壁,山腰的“野奢”度假营地,都美得如诗如画。在离杨文丽工厂不远的化屋村同心文化广场,赶上周末,盛装的苗族姑娘唱起了《阳雀声声在呼唤》,欢迎南来北往的游客。这是一首杨文丽从小听到大的歌,小时候,孩子们对着老牛、对着空山唱这首歌,而现在是对着未来唱。

  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化屋干部群众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大力发展黄粑、黄牛、黄姜、苗绣产业,促进村民增收。在苗绣工厂上班的村民王进敏说,靠着手艺在家门口挣钱,这是她以前不敢想的。村民杨龙在村里做了“花都里”“山水云间”两栋民宿,一年有40万元左右的收入。回忆往昔,他笑中带着泪花:“现在是我过得最好的日子。”

  一头牛羊,富民也富村

  寒冬腊月,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村民索南才让刚刚从自己的草场回到家,新家的玻璃房阳光正好,他的脸上笑意盈盈。

  果洛藏贡麻村是一个移民搬迁村,17公里外的草山沟里,是索南才让过去的家,小小的土坯房不能挡风,交通不便,生活困顿。对于索南才让来说,这都不是最苦涩的问题。他家里有450亩草场,按照生态平衡的要求可以养100多头牛羊,但由于没钱买牛羊,广阔的草场上只养了8头牛。无奈之下,索南才让只好帮人家放牧挣钱。

  2014年,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索南才让与村上190多户牧民一起,从大山深处搬进了新村,告别了游牧生活。村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全村成立了6家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统一饲养,科学养殖,村里老老少少都有活儿干。现在,索南才让家已养了80只羊、20头牛,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村边山坡上,藏式红木屋像是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被一条蜿蜒的木栈道串联起来。据驻村第一书记张明介绍,2014年以前,果洛藏贡麻村没有村集体经济,如今除畜牧业以外,还发展研学、旅游、啤酒加工等产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7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万元。有了钱的村集体,为村民统一缴纳了当年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住房保险、传染病保险。

  一个村庄,有了支柱产业,村民增收、家庭幸福就有了可靠的依托。放眼神州大地,各类乡村产业正在蓬勃兴起。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土特产”在让广大农民持续增收的同时,也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本报记者 周静文 华贤东 许露露 倪敏 林华维

  通讯员 黄瑞 荆莹 杨德霖 黄静 彭美红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