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与村书记们 | 昔日“荒茅田” 今朝花正茂 ——访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
2023-09-08 09: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静文;涂磊;陈旭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花茂村风貌。 (新华社发)

  采访对象: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彭龙芬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当年红军队伍曾在花茂村住宿,并在相邻的苟坝村召开著名的苟坝会议。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视察,走进片区党员群众之家,在农家小院和村民面对面座谈交流。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8年来,花茂村全体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敞亮。

  记者:8年前总书记来视察花茂村,现场有哪些难忘的细节?

  彭龙芬:花茂村海拔1000米左右,总书记来的那一天,是仲夏的大晴天,连片的向日葵开得正艳,总书记下车驻足欣赏。我们跟总书记介绍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山花繁茂的花茂村已经成为婚纱照拍摄地。看着小径上鲜花怒放,路两旁屋舍干净整洁,总书记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微风习习,白墙灰瓦,总书记边走边看边问,对我们花茂的生态之美印象颇深。后来,我们把总书记走过的小道命名为“乡愁小道”。

  记者:为什么说在花茂村能找到“最美乡愁”?

  彭龙芬:首先我们这里的山山水水是独一份的。我们注重保护、挖掘和体现人文和山水的价值,把老祖宗、老天爷给我们的东西清清白白传给后人。在村庄建设中尽量不拆房、不砍树,让村民明白乡愁的价值,让他们自觉自愿按规划建房子、搞旅游。同时,挖掘整理花茂村的文化产业,让乡愁更厚重、更可感、更有内涵。

  “乡愁小道”的一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土陶非遗文化传承人母先才陶艺馆,总书记关心母先才的生产经营情况,还叮嘱他一定要把制陶传统技艺好好传承下去。现在,母先才的年收入超过30万元,不仅新上了2台电窑,还办起了土陶体验馆,生意越来越好。除了土陶,村民张胜迪挖掘古法,创办了造纸文创产品店,把非遗做成了时尚。

  记者:总书记在村里视察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总书记还看了哪些地方?讲了哪些鼓舞人心的话?

  彭龙芬:总书记特意走进“红色之家”农家乐的院子,他亲切地询问大伙“家里种什么”“土地经营情况怎么样”“农家乐搞得怎么样”……在大家畅所欲言后,总书记强调指出,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总书记的要求,为我们基层干部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现在,村里修起了柏油路,以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元素为基调的黔北民居,既保持了村庄传统风貌,又完美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营造了良好人居环境,花茂村借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旧貌换新颜。花茂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红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记者:现在,花茂村乡村旅游发展得怎么样?

  彭龙芬:总书记来视察让我们倍感振奋,大伙儿朝着好日子拼命干、使劲奔,努力把风景和乡愁变成造福群众的产业。村“两委”换届数次,历届班子都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始终坚持旅游富民,带动农户发展乡村旅馆7家、特色农家乐13家、文化企业4家,打造文化创意产品30余种。这几年,每年来花茂村参观、游学的人都在100万人次左右,今年游客更多,旺盛的客流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基础。

  今年,我们结合“乡愁田园·绿色花茂”发展定位,推进花茂村提档升级。加大村内红军标语、鲁屏周故居、红陶厂的保护力度,还邀请村里老党员到村史馆讲解红色历史。我们把乡愁文化元素融入到民宿餐饮、手工艺品、农业耕作、传统节日当中,开展写对联、唱山歌、舞龙灯、跳花灯等活动,进一步“唤醒”大众情感记忆。此外,在全村开展“三不乱四干净”(即不乱吐、不乱扔、不乱画,厨房干净、卧室干净、庭院干净、厕所干净)主题活动,引导村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宜居生活环境。

  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我们对此有一个小小的注释:2019年前我们在外打工的人口约2000人,截至目前1700人回了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城市工厂流水线上回来的村民罗吉燕,现在成为张胜迪造纸工坊的员工,她不仅学造纸,还自学诗文和美术,自身气质大变样。

  记者:总书记在花茂村看种植业的时候,曾经提出要看产业的带动作用。为此你们做了哪些事?

  彭龙芬: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为落实总书记的嘱托,2017年村里成立了绿动九丰专业合作社,按照“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村种植露天蔬菜3000亩,发展脆红李种植1450亩,带动周边村镇种植蔬菜3.5万亩。

  我们具体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结合当时脱贫攻坚任务,按照镇里的统一部署,吸纳全镇1000户扶贫户加入合作社,共分红170万元。二是帮助50户贫困户实现了长期稳定就业,6年发放工资近1000万元。三是向农户提供飞防、机耕、植保、育苗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将山东蔬菜种植技术改造后在全区推广,一些外村的农户来我们这里跟班学习,我们在技术、市场、信息、模式等方面全力帮助他们。

  记者:这些年,花茂村的产业发展还有哪些探索和亮点?

  彭龙芬:贵州提出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花茂村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切入口,深入推进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改革,探索一条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新路。

  我们在党组织主导下创新流转模式,集中土地供给。积极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按照“依法、自愿”原则,推进“先集中、后流转、再付费”方式转变,切实改变群众“自主流转、小农生产”传统观念。依托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和绿动九丰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体商议本村民小组土地经营权流转基准价,并由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参照各村民小组基准价引进经营主体,对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同时规定,实行土地流转增值效益按比例分配方式,超出基准价部分70%归农户所有、3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针对委托流转后有种植需求的村民,由经营主体在不影响产业适度规模发展基础上,协商选择同等面积地块返还村民种植。

  我们还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与群众一起商量撂荒土地怎么办、土地怎么用、烟叶综合体怎么发展、如何增收等大家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讲清楚背景、讲清楚思路、讲清楚方式、讲清楚步骤、讲清楚效益“五个讲清楚”,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农田“宜机化”,促进了有效可耕种面积增加5%、机械使用效率提升7倍、节约人工成本每亩700元、亩均产值约5000元,同时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问题。

  本报记者 周静文

  通讯员 涂磊 陈旭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