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堡镇南海村新农人顾柳滨:属于我的第18次“蜕壳”已经到来
2023-12-28 18:37:00  作者:华贤东 董辉 朱信德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顾柳滨在蟹塘劳作

  我的父亲,在村里靠养螃蟹把我带大,我是名副其实的“蟹二代”。大学毕业后,我跟所有同龄人一样,在城市里找了一份工作,但下定决心回村“接班”,也是因为父亲。

  每年放假回家,我都会到蟹塘里帮忙打杂。前年回去的时候,我看到蟹塘里的设施老旧,父亲跟村民们明显力不从心,我才意识到父辈们正在老去。父亲告诉我,如今留在村里养螃蟹的都是老人,60岁左右的都算是年轻的了。村里的螃蟹养殖产业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恰逢崇明区正在全力打造农业“硅谷”,我便辞掉了工作,选择回家养螃蟹。

  一只螃蟹,需要经历18次蜕壳才能成熟,我的成长也一样。去年,我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家里的蟹塘——上海惠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也是父亲经营了一辈子的心血。虽然我从小就在蟹塘里摸爬滚打着长大,但父亲仍然要求我在蟹塘从零开始学习,每天5点起,23点休息,开启了我“泡在水里”的养蟹人生。

  回乡养蟹,并不是我头脑一热的决定,这经过了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目前合作社有160亩成蟹塘、240亩扣蟹塘,传统的方式养蟹只能靠天收,产量、质量都不够理想,品牌化更是不敢想。崇明螃蟹养殖产业的现状,实际上反映了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农业科技创新力不强,优质农产品市场份额被其他产品逐步挤占。

  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在我的理解里,“新农人”所代表的,是理念的升级,这不仅是一种科技、生产、管理模式上的转变,也应该有许多新的尝试。虽然独挑大梁的疲惫、父辈的期许、转型升级的压力接踵而至,但我知道,属于我的第18次“蜕壳”,已经悄然到来。

  今年夏天高温天居多,螃蟹喜阴,水草又疯涨,过去遇到这种年景,家里的蟹塘总会减产,父亲一直为这样的天气头疼。后来我尝试在蟹塘里种植浮萍,抑制水草冒出水面的同时可以降低水温,还养了十几只小鹅吃水草。夏天螃蟹胃口也不好,我还特别混配了鱼颗粒饲料,高温天就用发酵饲料,最后的效果非常好,父亲也很开心。

  这些新方式靠我一个人肯定是想不出来的,作为“新农人”,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接受新鲜事物。产业发展的整体升级转型,光靠我一个人不可能完成。回村一年多,村里的螃蟹养殖已经有了两大变化。一是去年5月,崇明区5家河蟹龙头企业联合组建河蟹集团公司,全面整合从苗种繁育、扣蟹生产、成蟹养殖到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资源,我担任了集团副总经理。二是我们搭载崇明区政策快车,与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团队建立了联系,成功研发出“崇明1号”新蟹种。

  今年合作社的蟹田喜获丰收,亩产250斤,平均每只螃蟹在5两以上。想更上一层楼,我也有了新的计划。温度是养螃蟹的关键,在传统的养殖方法里,螃蟹冬天是不生长的,要到来年3月,新一年的养殖才算开始。今年年初,我说服父亲,投资了40万元,在蟹塘上做起了“天幕”,尝试大棚养殖、虾蟹鱼套养在内的几项新技术,并成功养殖出重达10两的“斤蟹”。我计划明年打造更多的大棚,争取在产量与质量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村里不少叔叔伯伯来看我们家的蟹塘,拍着我肩膀说,他们养了几十年的螃蟹,今天才知道还可以这么养,客户们也从“找老顾”到“找小顾”。那个时刻,心里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让我更坚定了自己返乡创业的初心。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