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1345”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2023-11-01 15:25:00  作者:林 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为有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经营性收入占比低等发展难题,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探索“1345”工作法,锚定发展方向、集聚发展要素、捋清发展思路、壮大集体产业,逐步完成增收渠道破单、经营性收入破零、集体经济收入破百的“破冰行动”。

  城前镇梨杭村丹参种植基地

  坚持一条主线 绘就发展蓝图

  镇党委书记挂帅组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专班,制定“经营性收入占比过半、百万元村进一步增加”的年度发展目标,压紧压实村党组织书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直接责任,每年组织开展6次以果蔬种植、直播带货等为专题的观摩学习,不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发展能力。组建“头雁联盟”“8090村党组织书记联盟”等,既要发挥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传帮带作用,又要激发年轻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热情,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开展露天黑木耳种植专题观摩

  集聚三大要素 增添发展动力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今年以来,积极对上争取财政扶持资金1200余万元,成功打造了灵泉湖渔业养殖产研学基地、生态循环集约化水产品养殖等一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设立“集体经济金牛奖”,挑选村级集体经济先进村给予奖励。设立“集体经济金点子奖”,针对可行性较强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规划方案,给予政策资金倾斜。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归雁回引”计划,依托在外流动党员党支部成功回引并培育出玉皇庙村党支部书记曾民、梨杭村党支部书记韩成村等一批有思路、有干劲的年轻优秀人才,马兰山村徐瑞元、桃园村孟凡涛等一批敢想敢干的专业技术人才,破解村级发展难题,带领集体致富。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建行动,为集体产业项目插上科技翅膀。成功吸引滨州学院将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设在城前镇马兰山村灵泉山茶文化产业园内,山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马兰山村成立灵泉茶研发培育中心,帮助攻克茶叶研发技术难关,打造“灵泉山茶”品牌。成功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建,在越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成立甘薯有机优质示范基地,跟踪解决甘薯育苗、栽种、浇水、施肥、收割等一揽子问题,帮助实现甘薯产量、口感上质的飞跃。


 山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马兰山村成立灵泉茶研发培育中心揭牌仪式

  创新四类模式 捋清发展思路

  探索“村企联建”模式,以企带村致富、以村促企发展。组织实施“组织联建、发展联促、服务联帮”三项行动,推动村企共同受益,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搭建联建互促平台,成立4个村企联合功能性党支部,每月开展组织生活“三个一”等党建联建活动等,提升党建水平。打造联建产业集群,创新开展“邹企助农·共享田园”行动,打造占地110余亩的有机优质甘薯种植基地,引导全市38家企业以每亩地1万元的价格认领。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将村集体土地与企业资金有机结合,企业投资320余万元,打造中草药、大樱桃、红梨等基地200余亩,扩大农产品规模效益。充分发挥村级闲置房屋的作用,联合文旅公司,打造特色民宿,发展民宿经济。目前,全镇共有12对村企实现联建,上半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30余个。实施联建公益活动。鼓励引导12家联建企业积极参与结对村路灯亮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组织村企党员每季度开展一次公益捐助、敬老助老、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邹企助农·共享田园”认领活动启动仪式

  领办“合作社联合社”,集聚发展要素、激活村级资源。成立镇级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分中心,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服务、人才等资源积聚起来,统筹谋划全镇29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产业发展,指导调控合作社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完成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按照分区域有特色、分产业有组织、全链条共参与的要求,创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项目+基地”发展模式,每月举办一次产品交流、销售、培训活动,指导附近村党组织做好合作社组建、项目落地、产品销售等工作,发展壮大全镇大棚果蔬、山茶种植产业集群,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增收,今年上半年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共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推广“大田托管”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做活土地文章。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的问题,城前镇鼓励引导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或交由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全程托管,农户不仅每年能得到分红,还能在种植基地打工。目前城前镇共有22个村流转3200余亩土地,年均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带动530余人就业。其中玉皇庙村最为典型。玉皇庙村是传统农业村,一直存在“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土地撂荒不甘心”的难题。村“两委”在征得党员群众同意的前提下,流转100余亩土地,交由邹城市秋晨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打造高质高效甘薯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合作社统一供种回收、高校统一技术指导的发展模式种植优质甘薯,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余元。

  发展乡村旅游,突出文旅融合,打造美丽新村。充分依托辖区内的尼山区、忠魂谷战斗遗址以及乡土文化等资源,打造尼山区红色教育基地、忠魂谷、越峰古村落等景观节点,逐步形成南部越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中部康王谷花世界片区、北部红色旅游片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布局,带动周边村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土特产等产业,把“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越峰村是位于越峰山上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一直制约着村庄发展。近年来,越峰村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村庄打造成集休闲旅游、生态宜居于一体的特色美丽乡村,招引入驻酿酒、老咸菜、手工煎饼等民俗产业,通过实体运营,将非遗项目转变成活产业,打造“来越峰吃非遗”品牌。开发建设越峰村内河流,打造成景观河道,并在河道两侧栽植早熟蓝莓,年均吸引2.3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休闲采摘,将“小山村”打造成了“大景区”。

  城前镇越峰古村落老酒坊

  发展五大产业 实现富民强村

  深挖特色产业,突出特色发展,精细优势产业,成功培育出灵泉山茶园、生态循环集约化水产品养殖、张园村现代农业示范园、东南河村贮藏基地等一批前景好、带动作用强、受益群众广的集体经济产业项目。逐步形成全域地瓜,南部渔业和山茶,东部昆菌和金银花,西北部中草药和大棚果蔬的“一区一品”“一区多品”产业格局。

  红薯铺就“致富路”。改良红薯品种,购进烟25、济26等优质脱毒地瓜苗,改传统的站立栽苗为躺卧栽苗,开展高标准、规模化种植,既增加产量又优化品相。投资1000余万元,在镇东中西部建设3处地瓜贮藏窖,总面积6600余平方米,存储容量达到5500余吨,成熟后的农作物存储到窖中,实施反季节线上线下销售,提高农产品价格。逐步形成集“地瓜种植+地瓜存贮+地瓜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年均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

  茶香溢出“致富经”。依托石门山地理位置、土壤、水资源等优势,投资32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000余亩的灵泉山茶文化产业园,成立村集体公司——山东灵泉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引进在外优秀人才、专业运营团队,探索走出一条“党委+村集体公司+人才+农户”的发展路径,精品化打造“灵泉山茶”品牌,逐步形成集“种、采、炒、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带动120余人就业,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鱼儿跃出“致富门”。充分开发马兰山村灵泉湖等水资源,投资1300余万元,建设占地面积50余亩的生态循环集约化水产品养殖项目,与山东神农水产有限公司开展村企联建,培育畅销鱼类幼苗,养殖鲈鱼、鳜鱼、鲟鱼、黑鱼等价值高、市场畅销的淡水鱼,走出了一条“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路径,逐步形成“幼苗培育、成鱼养殖、对外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年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30余个。

灵泉山茶文化产业园项目

  中草药开出“致富方”。指导村党组织依靠村级能人、自身种植经验,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金银花、丹参等常见中草药,委托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管理运营,逐步形成“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发展模式,“苗木培育+苗木销售+中草药销售+中草药加工”的运营模式。每年中草药产量达到7万余斤,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提供240余个就业岗位。

  昆菌撑起“致富伞”。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领头羊”作用,村集体投资60余万元,建成占地6亩的昆菌种养基地,由村党组织书记提供技术指导,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管理运营,充分发挥土地效力,每年3至10月开展蚂蚱养殖,每年10月至来年3月开展羊肚菌种植,年产蚂蚱15000余斤、羊肚菌6000余斤,收益达40余万元。

 城前镇西南河村蚂蚱养殖基地

  通讯员 林 洋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