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陪胶东渔村选调生“打水的”上班
2022-07-15 10:1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凤双 倪怀成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我们村的海,是碧绿色的”

  “我很喜欢大海,那一望无际的蓝!”

  “可是,我们村的海,是碧绿色的啊!”

本报记者和宋美玲(左一)在船上。

  今年5月,本报记者和山东省荣成市选调生宋美玲的一番对话,促成一场“水上之约”。6月底,记者从南京出发,一路向北,来到荣成市俚岛镇瓦屋石村。

  见面那天,阳光明媚,有风但浪不大,很适合出海。记者和宋美玲一起登上了渔民作业的小船。乘船前的忐忑,很快被乘风破浪的快感替代,“我第一次坐船,兴奋和新奇也大过不适。”宋美玲笑着说。

  俚岛镇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海岸线长80华里。从小生长于此的宋美玲,18岁之前没有出海的经历。直到去年11月,她来到瓦屋石村当村主任助理。在这个典型的胶东渔村,80%以上的村民在“海上种田放牧”,宋美玲走访基本上都要“打水的”。

  第一次出海的愉快,让宋美玲放松了警惕之心。几天后再次随渔船出发,由于风浪很大,没过一会儿,宋美玲就开始头晕目眩,“当时胃里翻江倒海,我扒着船舷,把胆汁都吐出来了!”不过,现在无论什么天气,宋美玲都不会晕船了。记者追问有什么秘诀,她语气轻松:“每周出海3-4次,晕的次数多了,自然就好了!”

  随晕船症状一起消失的,还有宋美玲性格中犹疑的部分。“以前我总是前怕狼后怕虎,然后在犹疑中丧失行动力。”改变主要源自宋美玲的“导师”、村书记李辉。这位胶东汉子话不多,皮肤黝黑,几道皱纹刻在脸上颇显威严。提到李辉,宋美玲反复提及一个词“雷厉风行”。宋美玲到村后不久,村里的海带产业遭遇自然灾害,面临减产风险。作为村里的“顶梁柱”,李辉的压力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李辉在外反复奔波,走工厂、进企业,考察调研“产业B计划”——马尾草产业。

  “马尾草和海带是竞争关系,之前谁也没种过,大家心里没底。”宋美玲说,李辉用扎实的调研数据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从想法提出到落地只用了1个多月。这段时间,瓦屋石村的马尾草迎来丰收,吸引很多人前来收购,大大弥补了海带减产的损失。

  执行“产业B计划”的几个月时间里,宋美玲全程参与,被李辉的果敢折服,也在增长见识中变得干脆起来。“村里事情多且杂,没有时间纠结!”宋美玲笑道。

  说话间,渔船行驶至作业海区,宋美玲熟练地拉起一箱鲍鱼苗,“这些都是从福建来咱这‘避暑’的‘游客’!”原来,鲍鱼生长最适宜的水温是15℃至25℃,夏季南方海域水温高,从每年5月份鲍鱼就会大批北上“避暑”,7个月后返回温暖的南方水域过冬。“福建鲍鱼每年都来我们村,也正说明了我们村的水好、服务也好!”

  “避暑”的“游客”长啥样呢?宋美玲捞起一只小鲍鱼,放进记者手心里。“哇,鲍鱼壳的颜色好漂亮,还分层呢!”“因为鲍鱼一般不能消化食物中的色素,色素便直接转化在鲍鱼壳上。”宋美玲为记者细细解答,“你看,这个暗红色是吃了龙须菜或紫菜”“这个鲜绿色,多是因为吃了海带或绿藻……”

  看着举手投足一副行家模样的宋美玲,记者很难想象,宋美玲刚到村时是一问三不知的“菜鸟小白”。“天天和伙计们混在一起,想不懂都难哦!”宋美玲习惯将海上作业人员称为“伙计”,“感觉这样更亲近,也有并肩作战之意。”

  让宋美玲印象最深的伙计,是一对来村里打工的河南籍夫妻。今年3月份,疫情波及荣成,出入政策收紧。彼时,这对河南“伙计”埋头干活,对此一无所知,正盘算着赶回去给儿子筹办婚礼。出发那天,他们起了个大早赶到高铁站,结果被告知缺少手续无法离开。短暂懵圈之后,这对河南“伙计”情绪失控回到村里。

  “他们拿着大包小包回到村里,在我面前又哭又闹。”宋美玲想也没想就答应帮他们解决。其实,审批手续很复杂,村要向镇申请,镇还要向市里汇报。最终,当宋美玲告诉他们可以回家时,夫妻俩抓住宋美玲的手,像孩子般激动地跳起来。

  “孩子结婚,对父母来说,或许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让宋美玲深刻体会到“百姓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意。前几天,夫妻俩从河南回到荣成,专程给宋美玲带了一包喜糖。说到此,宋美玲满脸幸福:“这可能是我吃过最甜的糖了!”

  在等船靠岸的间隙里,记者盯着眼前的海水发呆。没想到,海水真是碧绿的!渔船不时推开海水,波浪在眼前荡来荡去,让记者突然意识到,宋美玲说的话是对的。远望大海,海水一片蔚蓝。而当你走得足够近时,你会发现,海水是碧绿色的。

  其实,基层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唯有贴得足够近,才能看到最本真的色彩。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