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丰”景 | 花式“嚼”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
2023-11-02 18:08:00  作者:聂伟 文德勤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肖雪樵(右一)和村民一起打包土法红糖。(桂园村党委供图)

  一根甘蔗能为村集体和群众带来什么?“甘蔗书记”、四川省广汉市小汉镇桂园村驻村第一书记肖雪樵感慨地告诉记者,“我们领着村里的党员群众花式‘嚼’甘蔗,‘嚼’出了甘甜的好日子!”

  2021年,肖雪樵受组织委派来到桂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桂园村位于广汉市北部石亭江畔,全村共1482户、4000余人,当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5万元。

  致富门路从哪里找?肖雪樵入户走访后得知,当地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甘蔗生长,家家户户都种甘蔗、熬蔗糖。甘蔗收获的季节,村里随处可见牛马拉着木碾、石磨土法熬糖的场景。但近年来,因古法制糖成本高、产量低,大多数土法制糖作坊已关门歇业,土法制糖技艺濒临失传。

  既要找到致富门路,也要传承发展好乡村传统技艺。肖雪樵摸清村情后,与村“两委”沟通,在党员大会、集体经济发展动员会上端出了“将村庄传统甘蔗产业做强,打造成拳头产业项目”的发展方案。他又邀请专家到村实地调研,为桂园村科学规划了甘蔗特色产业发展蓝图,初步形成了甘蔗种植、糖酒加工、文旅融合于一体的产业布局。

  蓝图有了,钱从哪里来?一次到上级部门参加培训时,肖雪樵得知有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项目资金,在镇党委的指导下,以“党建联合”促产业联合的方式,与相邻的峰昌村共同申报项目扶持资金,联合打造甘蔗产业园。通过多方努力,成功争取到扶持资金300万元。

  在村里办产业园,“拦路虎”很多。由于产业园选址在峰昌村的一处废弃砖瓦厂里,水、电、气等不通,肖雪樵多方协调将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请到工地上,现场提解决办法。

  房子好建,制度难行。产业园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第一个难关就是,如何让习惯了粗放式生产的传统制糖小作坊们,规范安全生产、排放达标等。对此,肖雪樵专门邀请了自己的派出单位、广汉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的同事们,为村民们做专业指导。他还提议组建集体甘蔗产业园党支部,以“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为着力点,组织党员群众到周边的食品企业交流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为规范有序生产、带动农户增收打基础。

  肖雪樵把质量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前往市农业农村局、省农科院等单位沟通汇报,并将甘蔗样品送检,成功为桂园村甘蔗申办了绿色、无公害等检测认证,确保了产品前端质量放心可靠。他还协助村集体注册了“蔗林人家”商标。

  如果只是制糖,办产业园能给村民带来多大的附加值?肖雪樵带着村里的党员群众奔赴云南、广西等地参观、培训,找答案。通过学习先进地区农旅深度融合的案例,他领着党员群众挖掘甘蔗文化,修建甘蔗文化体验馆,展示古法制糖、甘蔗酒技艺,提升甘蔗文化内涵。同时,组建专业经营团队,在德阳、广汉城区开设专卖点,进军京东等线上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红糖、甘蔗酒等农特产品。2022年,累计销售红糖、甘蔗酒1.6万斤,实现销售收入48万元,带动周边村民130余人就业。同一年,桂园村红糖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广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桂园村擦亮了“甘蔗名村”的金字招牌。

  一根甘蔗,还能怎么吃?肖雪樵侃侃而谈。他说,桂园村依托集体甘蔗产业园项目,不断延伸“甜蜜”产业链条,除举办甘蔗节外,还将整体提升、改造村民院落,打造甘蔗特色美食、甘蔗文化民宿、甘蔗农耕文化体验等项目;在甘蔗种植区里,规划绿色迷宫、露营地、乡村木屋酒店、观光亭台等,进一步打响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气。

  本报记者 聂伟  通讯员 文德勤

  肖雪樵查看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桂园村党委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