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市碧江区:产业“腾笼换鸟” 再造“百姓饭碗”
2020-06-05 09:3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杨通顺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由于对油菜品种进行了选优,产量比往年增长了15%左右。”瓦屋乡产业的“蝶变”,是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碧江区通过发展“坝区经济”、打造“香菇基地”、开办“扶贫车间”等方式,扎实做好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确保贫困群众有稳定增收渠道。如今,全区已实现所有贫困人口清零的阶段性目标,正朝着乡村振兴目标迈进。

  “坝区经济”刷新“致富路”

  和平乡距铜仁城区17公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全乡紧盯铜仁主城区50万人口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从早春到晚冬,莴笋、黄瓜、茄子、丝瓜、豇豆、辣椒、花菜、南瓜、冬瓜……各种时令蔬菜应有尽有,去年亩产值达13100元。

  “过去,做农活养活不了一家人,必须外出打工,现在每月务工收入就有3000多元。”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王爱香感慨地说。和王爱香一样,坝区还有300多户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自己又在公司务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碧江区按照“来一场产业革命”的要求,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引进铜仁市锦江绿色蔬菜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群众重点发展果蔬产业,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进园务工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区15个500亩以上坝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渔业养殖为主的发展格局,21个经营主体带动1322人务工,坝区人均收入8900元以上。

  为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全区成立了8个坝区工作专班和6个重点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推行“一坝一专家”蹲点服务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农资储备配送,搞好产销衔接,让生产物资进得来、农产品卖得出。

  香菇基地撑起“创业伞”

  走进碧江区滑石乡裕国香菇生产加工基地,一排排标准香菇大棚鳞次栉比,引人注目。

  “昨天分了棚,今天就拉来菌棒,他们都是来帮忙下棒的。”大棚前,村民田仁秀和几名同乡忙得热火朝天。他家近期与裕国菇业签订了大棚租赁协议,承包了这个大棚。

  裕国菇业项目是碧江区2019年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3.5亿元,建设期为2年,建成后年产菌棒3000万棒以上,年加工食用菌2万吨以上,年产值2亿元以上,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带动3000户近万名群众就业。

  据介绍,一个标准大棚占地300多平方米,能放9000菌棒。裕国菇业项目通过“1124”模式,即1户贫困户承包1个菌棚,年均保底增收2.4万元,鼓励易地搬迁群众承包菌棚种植香菇,并为承包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兜底保障。基地还进驻了技术、生产、建设等专班,统筹协调项目建设及香菇生产,全程“保姆式”服务。截至目前,与裕国菇业签订合同的搬迁群众累计有830户。

  扶贫车间架起“就业桥”

  碧江区孟溪村曾是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32.89%的省级一类贫困村,2017年,村里通过党员带头入股的方式办起了“村社合一”的华恒藤制品村办企业,从江浙一带购买原材料,村里请人编制成品后销售出去。

  藤制品厂建成后,采取“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400多农民转变为工人,2019年先后与浙江上虞科扬金属、杭州迈维金属制品等公司签订吊篮、沙发等藤制品生产订单,产品远销法国等地,实现产值340万元,户均分红1215元。

  “我们是计件工资,多做多得。”孟溪村马冲组贫困户万建云,自藤制品厂投产后,家庭收入逐渐提高,实现稳定脱贫。

  和平乡矮龙村的制衣厂同样办得红红火火,村副书记万国兴介绍,开办以来光长期工就有近30人,高峰期达到80余人,每人每月工资在3000-4000元左右。

  为解决5.5万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碧江区引进了藤制品厂、制鞋厂等企业,在9个安置区建立了10个扶贫车间,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一户一人或多人就业。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