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里生金:一根甘蔗撑起村民甜蜜生活
2025-04-22 17:09: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迎着和煦的春风,记者来到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庆合村,探访泛糖科技甘蔗“数字农场”新和基地。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一架巡田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预设航线开始智能巡检。“过去巡田全靠两条腿,一天也走不完几块地。现在有了这个‘空中管家’,几分钟就能看完一整块蔗田。”基地主管常开宝介绍道。

  这位1994年出生的新农人,正独自管理着3200亩甘蔗地。谈及管理秘诀,他说出两个字:“科技”。

  “除了无人机巡田,我们还配备了智能化喷淋系统,以及大型农机作业,实现从种植到收获的全流程机械化。”站在一望无际的甘蔗田边,常开宝如数家珍:科技种植让甘蔗亩产从原来的5吨跃升至6吨以上,收益增长了172多万元。“我们还创新推出‘甘蔗+西瓜’套种模式,实现了‘一地生三金’。村民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在基地务工赚取薪金,还能通过特色套种获得额外收益金。”

  “这里原本是一处闲置校舍,重新装修后,我们与宁明县一家古法红糖企业合作,以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建起了红糖工坊。”在新村村新东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隆文福向记者介绍着村里的产业,“我们通过深加工把甘蔗变成红糖产品,附加值翻了几十倍。”

  工坊里热气氤氲,灶台上的大铁锅咕嘟作响,工人手持长木棍,在琥珀色的糖浆中有节奏地搅拌着。“这手艺看着简单,做起来可讲究得很。”隆文福表示,制作古法红糖,首先要将甘蔗切碎碾压,榨出的汁液经过精细过滤去除杂质,随后以小火熬煮5-6个小时,最后倒入模具冷却成型。

  虽然辛苦,但收益颇丰,村民黄秀艳对此很有发言权。“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月薪超3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强多了。”

  在传承古法红糖技艺的基础上,村里不断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来尝尝我们最新研发的红糖咖啡。”隆文福热情地端上一杯冒着热气的饮品。轻抿一口,红糖的醇厚甘甜与咖啡的浓郁香气完美融合。“希望新口味赢得年轻人青睐。”他说,“除了红糖咖啡,我们还推出了玉米花糖、芝麻糖等产品,既留住老手艺,又闯出新市场。”

  一根甘蔗的“甜蜜产业链”,还包括开启乡村旅游新篇章。走进卜花村,一幅原生态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两岸青山耸立,游客乘着竹筏顺流而下,欢声笑语不断。

  卜花村依黑水河而建,是一个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6%的民族特色村寨。村里种了1.5万余亩甘蔗,是一个善于制糖的“甜蜜之村”。“早些年,村民靠种甘蔗攒下了第一桶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桂林介绍,“这两年随着种植大户统一机械化耕作,村民在收租金的同时,腾出手来发展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起,卜花村陆续建起了特色民宿、法式风情餐厅和农耕研学基地等文旅设施。“我们邀请了专业设计团队进行规划,既保留壮乡民宿特色,又融入了现代舒适元素,吸引了很多广东、北京等地来的游客。”卜花民宿负责人谢辉彬说。

  作为“甜蜜之村”,甘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主题。“这里是我们的古法红糖体验工坊。”何桂林指着眼前的传统作坊说,“游客可以参与从榨汁、熬煮到成型的甘蔗制作,体验一根甘蔗蜕变成一块红糖的神奇之旅。”

  走在村中,随处可见以甘蔗为主题的“微景观”:庭院里摆放着甘蔗造型的休闲座椅,餐厅灯饰也融入了甘蔗元素。最热门的属于甘蔗采摘,每年收获季,游客可以参与砍蔗比赛、甘蔗雕刻、红糖制作等特色活动,“很多游客在这里重新认识了甘蔗”。

  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黑水河上,返程的竹筏载着游客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村民的甜蜜故事仍在继续。

  本报记者 尹丹丹

  隆文福正在搅拌红糖糖浆。尹丹丹 摄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