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顺昌试水联村2.0版 “小散弱”拧成了“一股绳”
2025-04-22 15:55: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严伯伯,您的医保电子凭证帮您激活了,以后买药刷手机就行!”在崭新的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镇集镇村(居)党群服务中心里,建民村干部廖九妹正手把手教光明村村民严桃龙激活医保电子凭证。严桃龙高兴地说:“以前各村各管各的,现在不管你是哪个村的村民,来到这里,村干部都会给你办好,真是太方便了!”这个南平市首个“联村合署办公点”,正是顺昌县打破村界“壁垒”、进一步深化“跨村联建”推行“联村振兴党委”发展模式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在跨村联建的基础上,顺昌县创新推行“联村振兴党委”机制,推动28个村成立8个联村振兴党委,在党建引领下抱团发展,蹚出一条“组织联建、队伍联育、产业联兴、阵地联用、服务联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通过农村党建体检发现,部分村存在资源分散、产业薄弱、人才流失等问题,有的村竹林资源丰富但没销路,有的村田产丰富但缺产业和技术,”顺昌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单村发展的“孤岛效应”曾让干群一筹莫展。而顺昌县的破局之策,始于“组织联建”的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组建“区域联动”“强弱联合”“产业联营”等3类联村振兴党委8个,将“小散弱”的单个村拧成“一股绳”,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班子建设上,8名群众威望高、协调能力强的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兼任联村党委书记,12名致富带头人、企业技术人员进入联建村“两委”班子,各村党支部书记“变身”联村党委委员,为跨村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共富工坊’建成后,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了至少10万元,而且工作时间灵活也促进了陪读宝妈就业,平均每天每人能赚150元左右。”在顺昌县洋口镇上洋共富联村振兴党委共富工坊工作现场,上凤村后备力量彭其建一边检查施工设备一边介绍道。像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村级后备力量参与党建业务、项目谋划等重点工作的例子并不少,顺昌县以联村振兴党委为平台,强化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通过定岗锻炼、结对帮扶、专题培训等方式,培育后备力量36名。开展联建村“土专家”“田秀才”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6批854人次,挖掘培育25名党员致富能手参与联建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

  人才的集聚催生产业蝶变。岚下乡夏百新联村振兴党委聚焦笋竹产业优势,盘活闲置资产,引导夏墩村党员领办福建岚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购销笋竹2000万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村民增收2400余万元,有效实现传统笋竹产业向笋产品转型发展。埔上镇依托联村振兴党委,整合柑橘产业资源,通过提升品质、延伸链条、打响品牌,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144余万元、上千户果农增收200多万元。这种“联村振兴党委+乡村振兴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县推广,累计盘活闲置资产93处,流转土地、果园8776亩,实现“党建联合”向“产业聚合”转化。

  变化最直观的是群众的生活,家门口服务更便捷了,矛盾纠纷更少了,村级运转成本也更低了。通过推进联村振兴党委事务集成化、服务一体化,引导45名村干部实行区域联合办公值班和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办事一趟跑腿、一站受理、一次办好,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区域联排联调联解机制也更显成效。今年3月,洋墩乡郭源村与洋坑村两户柑橘果农因灌溉水源问题争执不下,兴洋联村振兴党委的调解员通过“吃茶话事”为他们化解心结,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同意共享灌溉水源,共同推动柑橘产业发展。推行矛盾纠纷区域联排联调联解机制以来,已成功化解水源、林权等跨村纠纷200余件,曾经的“边界争议点”如今变成了干群共商发展的“和谐联心桥”。更值得关注的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洋口镇通过“集镇村居集中办公”每年缩减村级运转开支15万元。服务效率与治理成本一升一降,“联村”变成了“联心”。

  通讯员 陈雪灵 郑占昀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