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我怀揣着对基层工作的热忱,来到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向阳口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然而,迎接我的是一场艰巨的任务——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整村异地安置项目。
“杨子,你给我说说像我家房屋能享受哪些搬迁补贴,能在新村里选哪种户型,啥叫新型装配式建筑,合同条款能保护我的权益吧……”初到村里,望到最多的是被洪水肆虐过的残垣断壁,看到最多的是村民们眼中的迷茫与忧虑,被问最多的是灾后恢复重建整村异地安置的诸多问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决心用心用情为村民们排忧解难。
在系统学习重建政策和安置流程、了解梳理村民共性需求后,我发挥审计专业思维和知识优势,将复杂的政策条款梳理成清晰的图表,并把不同户型房屋的结构面积、各类型家庭能享受到的各类补贴以及新型装配式建筑特点一一罗列,再用大白话向村民们集中讲解、定期解答、随时解释。“像您这种,两个子女户籍均在村里一处宅基地上且儿子已成家,在新村选房时是可以分成两户、享有两套房屋。”听到这样解答,王大爷的“几代人仍像过去挤在一起”的担忧迎刃而解,笑嘻嘻地离开了村委会。
丈量房屋面积关系着村民安置户型和自筹金额,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与第三方专业测绘勘察公司一起,手持激光测距仪等工具,穿梭在每一处房屋之间,特别是对于因洪水受损严重、结构复杂的老旧房屋,我秉持审计严谨态度,交叉比对宅基地卫星云图、历史审批文件与现场测绘数据,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准无误。针对个别户房屋附属物面积存在争议的情形,我给大家展示用审计软件生成的“三维面积对比图”,连最较真的村会计都凑近屏幕嘀咕:“这洋机器画得比老房本还明白!”
“我想选的房子被前面人选走了,本来都不想再选了,听从你的意见,我觉得现在选的更适合我。”在了解到韩大叔的情况后,结合他的“向阳、安静,适合种蔬菜”需求,我拿着户型图陪同他现场查看了另外三处房屋,给出建议供其参考;同时,考虑其家庭条件,我向他介绍了安置房贷款利率、还款期限、违约金等关键金融信息,协助办理银行贷款。为让村民理解复杂的法律条文,我结合过往审计揭示风险工作的经验,创作了《合同风险防控三字经》,“按手印,莫要慌;看权责,填空行;付房款,看期限;盯进度,早住房;有问题,找干部。”
为创建村民“搬入新村不忘旧村、留存记忆思苦忆甜”的文化氛围,我邀请专业摄影师为每一户村民、每一处房屋与景点拍摄照片、制成相框,制作了《永定河畔 向阳而生》灾后恢复重建纪录片,全方位动态展示旧村的受灾“创伤”、新村的“拔地而起”,以及村民从迷茫焦虑到期盼满足的精神面貌。“杨子,我已经把你们给我在旧村屋前拍照留念的相册挂在中堂上了,等搬过去,到时候麻烦你给我在新房再拍照留念下,这些记忆过了就没了,后代人也就淡忘了。”听到魏阿姨这样说,我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在灾后恢复重建异地安置新村现场,杨成福(中)组织村民选房。(向阳口村村委会供图)
如今,异地安置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灰瓦白墙的独栋二层小楼矗立在山坳间,村民脸上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期待。我忽然懂了:所谓“异地安置”,不仅是砖瓦的迁徙,更是让希望从裂缝里生根。这份泥土味十足的事业,教我读懂了“安居”二字千钧的重量,理解了基层工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