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来到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白乳泉街道荆芡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初到荆芡村时,我有些“水土不服”。为了尽快融入到乡村,这半年来我“走”在乡村,走访全村76户脱贫户、22户监测户,为他们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走在乡间小道上为秸秆禁烧巡逻;走家串巷为土地二轮延包收集信息;走到村委会门口的小卖部听过返乡青年的创业困惑;走上田间地头帮留守老人收割麦子。走在乡村,让我真切体会到:工作须步履不停,真心能换真情。
孙梦玥(右一)同村干部走访脱贫户。(荆芡村村委会供图)
在入户走访时,我发现村里近半的老人没有像样的照片,还“看”到了一些泛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常大爷的孩子在外地打工,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老人有个头疼脑热也没法回来看看,床头那张模糊的合影是十几年前的春节拍的;陈奶奶把丈夫的遗照裹在红绸布里,边角已经起了毛边。看到这些,我琢磨着用镜头为乡亲们留住时光。
说干就干!在和村“两委”商量讨论后,我连夜写了“公益摄影暨义诊”的活动策划。
活动当天,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村委会的院子里就已经支起了三脚架、摆开了义诊台。不一会儿,80多岁的李奶奶在儿媳搀扶下颤巍巍走来,布满皱纹的手反复摩挲着绣花的衣角,这是她第一次面对专业镜头。当镁光灯亮起的刹那,老人下意识地挺直佝偻的背,浑浊的眼里泛起光亮。那天,这样的场景在我面前重复了200多次,相机储存卡里留下的不仅是影像,更是岁月长河里未圆的梦想。那天,是我见过最多笑容的一天:我看到了七旬老夫妻拿到手捧花的羞涩笑容,也看到了村民大哥和父亲合照后的偷笑,还看到了中年夫妻爽朗的大笑……
早上八点,义诊台前已有不少老人排队。“我能不能吃早饭呀”“医生你待会一定多给我看看咧”“老常头你也来啦”……你一言我一语,小院逐渐热闹了起来。镇卫生院5名骨干医生携带血压仪、血糖仪等设备,针对农村高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开展专项筛查。医护人员详细记录问诊村民的健康档案,对慢性病患者提出个性化用药指导。“我腿脚不好去城里看病不方便,医生教我康复动作,太贴心了!”70多岁的奶奶连连称赞。徐医生的听诊器刚触到袁大伯的胸膛,围观的村民就笑开了:“老袁头的心跳怕是比拖拉机还响!”在轻松的氛围中,医护人员完成了130余人次的基础体检,筛查出11例高血压危险患者,累计发放健康手册300余份。
“公益摄影暨义诊活动”大合影。(荆芡村村委会供图)
时间在繁忙中流逝,当最后一位村民离开活动现场,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整理物资时,荆芡村党支部书记常先伟拍着我肩膀说:“梦玥,你这城里来的研究生,现在可真像咱村里人了。”
我明白,那些定格的笑容、握紧的双手、信任的目光都在告诉我:到村任职的价值不在履历表上,而在乡亲们的心坎里。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大地,“走”在乡村、“看”在乡村、“干”在乡村。